关注回族地区孩子心理健康及做合格教师学校是孩子心理治愈的"疗养院”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期   作者:赵永梅
[导读]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而小学时代又是人生的幼苗期,是个体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断探索、反复、总结、成长的螺旋式上升阶段

        赵永梅
        门源县麻莲乡寄宿制小学  青海 810399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而小学时代又是人生的幼苗期,是个体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断探索、反复、总结、成长的螺旋式上升阶段。通过在麻莲乡(纯回族地区)寄宿制小学任教,以及和回族孩子接触、家长接触,就回族地区孩子心理健康进行简要思索并进行简要分析。
        一、回族地区小学生的特点
        一是控制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相比幼儿园时期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如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四十分钟以上;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才能坚持十五分钟以上。
        二是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三是辩别是否能力弱。如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四是依赖性较强。对家长、老师比较信任,特别是对老师说的话。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
        五是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自已的行为容易受到外介的诱导,跟着好学好,看到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会不自觉的模仿。
        六是民族特点习惯突出。少数民族特有的纯朴、讲义气也在小学生身上得到耳目渲染,给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宗教行为对小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正面的、向上的宗教内容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心理方面的主要表现
        门源县麻莲乡是全县唯一的纯回族乡,在校学生都是回族,在小学这个快速成长、接触事物快的年龄段,与其他民族的孩子几乎没有接触,在成长上、文化差异的了解上较为单一,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大部分孩子遇到问题容易紧张,仅有少部分的孩子能够淡定面对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偶尔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自助而陷入情绪低谷期,在与同学交流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没有被老师和同学认同,没有得到相应的赞赏,有时会为找不到展现自己的平台而苦恼。留守学生会有感到无助和孤独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曾经受过挫折和失败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而不能够超越自己。
        (一)学习动机不强。整体而言,回族地区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良的倾向。如上课注意力分散、下课不交作业、学习动机不明确,只有在家长和老师检查督促下被动地学习,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逃避学习。
        (二)行为习惯不良。有部分学生与同学之间有分歧和冲突 时用武力解决,将学校的免费早餐肆无忌惮地浪费掉,然后吃零食。好吃懒做不写作业。从总体来看,有这样不良行为的学生普遍存在。
        (三)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希望父母、老师、同学迁就自己,时常因为过度注重自己而影响同学间的交往,时常表现为孤独,看到别人取得成绩、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对集体活动、班级工作不闻不问、对同学漠不关心或讽刺挖苦,对批评教育过的老师仇视,对家人更是不理不问,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与他人也越来越疏远。
        (四)人际交往障碍。一是独生子女, 二是留守儿童以及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这些学生的家长在孩子心理素质培养中过于依赖学校,忽略了家长和社会的作用。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自卑感,丧失了有效沟通的能力。也有少部分的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在同学面前很自负,瞧不起别人,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三、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原因
        通过在校工作的日常注意和发现,麻莲乡寄宿制小学的孩子偶尔有不写作业或抄袭作业、学期末害怕考试、在家在学校撒谎、情绪冲动与同学争吵武力相对等表现。
        从问题产生的原因来分析,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首先,自主意识增强,好面子。身心成长与知识和阅历的发展不协调,使得他们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他们时常发泄对家人、教师、社会的不满,时常因面子问题与家人、老师“顶嘴”“对着干”。 其次,自我意识的冲突。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冲突。如自己认为已经长大,不用父母管束,他们因知识阅历的局限性和思考问题不成熟,过 于偏激,易自我为中心。父母却认为孩子 还处处需要加以保护和监督,这样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再次,性意识的觉醒。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性丑恶”“性淫秽”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也常把自己的青春期的性心理萌动,误认为是思想不健康、品行不端正,从而产生道德上的自责感,这种想法会泛化到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多方面,使学生出现焦虑、自卑、自弃、社交障碍等问题。
        (二)客观原因。首先,家校原因。不和谐家校教育氛围可能导致学生心理成长困惑,使学生性格孤僻、情绪冲动、思维狭窄,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频繁、严重。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们为了达到成绩优先的评价标准过多地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辅导补习,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困扰的关注,加之家校沟通不及时形成问题的积累。其次,社会因素。受社会财富和用人体制的影响,高学历不等于高财富。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辛苦学的再好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毕业后并不能顺利找到工作,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前途渺茫,不知所措,还不如做生意,将来如果考不上公务员,几年的学就白上不说还耽误了挣钱。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到校上学,并不是自己主动求学或者家长重视,而是因为迫于九年义务教育法的约束,才让孩子到校上学。他们的动机不健康,是完全为了应付,进而对其他孩子的影响也是较大的。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家长的原因已经辍过学,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孩子被送进学校,这些孩子辍学期间,已经有一定的社会行为,在校对其他孩子的影响是较大的。加上在现如今信息泛滥的时代,负面的影视网络信息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发育和防线,形成了心理发育的雾霾天气。
        四、回族地区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措施
        小学阶段的孩子是人格形成和思维广度、情绪管理培养的重点阶段。 对于他们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问题,假如不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顺其自然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理成长留下不 可磨灭的印记,而且也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心灵对话措施。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外显行为是通 过学习、实践和教育在逐渐被熏陶、被感染中形成和发展的。对于纯回族地区孩子心理素质进行优化时,首先,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其次,教师要以灵活多样、“对症下药”的措施来教育好不同的学生,对自我意识差的学生要多加关注,促其上进。最后,教师在平常要多观察学生,对表现异常的学生要刨根问底,有时间多要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丰富多彩的心理成长氛围。同时,也要对回族民俗、文化以及所信仰的伊斯兰教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码知晓孩子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这样在有些问题上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二)健康教育措施。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现学校活力与灵魂的“场地”,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同花朵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潜力,缺乏涵养师生精神的活力。这方面,完全可以借助少年宫项目,强化班级文化墙、黑板报、校园文化墙和读书一角、图书阅览室、师生活动室等场地建设,使孩子包括老师的心声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展现孩子才能的同时,使其有存在感、获得感。
        (三)心理辅导措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对个别学生的个案辅导的结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之能够自强、自立、自信,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获得心灵成长,从而积极地去学习和生活。目前虽没有专业的辅导老师,但在校的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老师是这方面的主导力量,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帮助他们。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孩子,要尽可能多的给予关注,沟通交流,确保能掌握孩子思想动态。同时,在校的后勤老师是孩子课外主要接触的老师,要细心留意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把日常严厉的措辞、教训转化为交流沟通,委婉的指出孩子的不足,使其有家一样的感觉。
        (四)课外辅导措施。因为是纯回族孩子的学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课外活动时,不能等同于其他学校,应根据孩子的成长环境、文化需要等因素,组织形式多样、符合回族孩子心理特点的活动。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要让学生愿意参与,使他们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在主动参与的全过程中得到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友爱互助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平等、自由、快乐、接纳、认同。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独特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五)家校协同措施。首先,引导家长协调教育,通过建立 学生学校联系制度、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学校可通过家长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掌握亲子沟通方法、危机处理方法、爱的正确方式,教育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的心理素养,使学生校内外都有一致的良性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增强学生校内的教育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