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六小学 251100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课程,它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解放天性,促进孩子全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当下,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案,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办法很好地开展下去,本文从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改进策略;身心健康
引言:
在小学阶段实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顺应了当下教育的发展需要,并且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逐步在进行改革。而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下综合实践活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概念,使得很多学校没有及时地进行调研分析,所以实践课程发展的并不顺利,也没有紧贴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调研来逐步完善。
一、当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现状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的观念相对来说比较的滞后。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教育概念认识比较模糊,概念不清,使得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依旧运用传统的办法进行授课,综合实践活动本就是需要去到户外,离开书本,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而由于老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没有书本的帮助使得老师变得无所适从,让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办法很好地进行下去。而对于这一新兴课程的专业性人才不够,使得老师的能力不强,对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很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使得老师很难去应对,让综合实践活动变得自由散漫。由于学生接受的教育也比较的传统,没有办法很快地投入到综合实践的课程中,从而使学生具有抵触心理,阻碍综合实践课程的进一步实行。
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对于专业化的教师培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概念使得很多老师对于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些无从下手。我们需要对于老师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培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专业化进行。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安排专业的专家和老师对学校老师进行培养教学,并形成专项的教育培养计划,并且应当用实践代替理论,将理论课程很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综合实践课程本就是一个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户外实践的一项课程,所以教育的本身应当是交流实践而不应该只呆在课堂里进行理论化的灌输,需要带着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进行切身实地的感受。
这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是一大考验,所以加强老师专业化的教学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展个性化教学
综合实践课程注重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需要学生亲身体验亲自感悟才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理解这一门课程开展的价值,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所以老师在开展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应当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及时调查好学生的日常喜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来进行活动的开展,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做好充分观察与准备,及时找出自己课程准备的不足,进行修改和调整。
(三)解放双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需要让学生切身体会教学,所以需要老师去解放双手,让学生自我发挥,而老师所要做的是掌控好课堂的节奏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无限的潜能,自己成为掌握自己的主人,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自主的本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升华,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收获到友谊,享受到实践活动的快乐。
(四)老师要做好安全防范
实践课程本就是一项户外课程,所以在户外总会有必不可少的突发情况,老师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在实践课程开展之前,要向学生普及好安全教育进行安全演练,比如过红绿灯、突发火灾、地震等情况下,向学生教授好应对的措施,这样可以减少活动中发生的不必要的危险,保障学生的安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每次活动开展之后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做好调研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本来就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开展以及探索,所以在每次活动开展之后,应当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在活动开展时的心得体会,对于孩子满意的地方要加以延续,对于孩子不满意的地方要及时改正,以孩子的体验感为主体,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体会实践课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促进实践课程的开展,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许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进行实施教学,通过不断地摸索与探究综合实践课程一定会广为接受,并且为孩子所受益。完善教育体制观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策略[J].邱建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2]挖掘综合实践活动潜力让学生更灵动[J].张孝芬.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