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玉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中学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文学作品总是有一定地距离: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难以真正感受领悟作品。特别是在游记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性和主体性。本文以《小石潭记》解析为例,简要分析游记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游记文学;文学鉴赏;主体性;感受性
文学鉴赏,是一门广阔而弥深的学问。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中学语言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该具备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再加上文学鉴赏题是今后高考语文命题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于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其对游记散文的鉴赏能力却是重中之重。
古代游记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都在语文教学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篇章也是传统语文教学里的经典。但就是这些“经典”,在中学生眼里成了文学鉴赏作品中的“难题”。本文以《小石潭记》解析为例,简析在游记文学教学中,对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解读课文,发现文中景
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古代山水诗出现不久,先秦文学就出现了描绘山水景物的散文游记,不过那时还是某些片段。到了唐代,山水游记最突出的代表是柳宗元。他写的《永州八记》,是游记发展到新的阶段的标志。该作不仅描写了自然景物,且抒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际和抑郁情怀,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所作,是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写作时间紧接前篇,也是元和四年。按柳宗元的原题,这一篇的全名应该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说的是从钴鉧潭西小丘再往西走所发现的又一处景致。对客观事物、自然景物的真实描述与形象刻画,是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所以游记散文不论是对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特写,还是对旅途见闻的叙述,都在表达作者对事物认识以及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因此,在游记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的方式,对文章重难点字词有一定认识,并引导学生用白话文的形式对文中的作大致的梳理,或者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描绘的景致表述出来。比如,对于《小石潭记》可以作如下梳理:
从钴鉧潭西的小丘再往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篁,即竹子)就听到了流水声,像是玉佩轻撞而发出似的,让人听了悦耳清心。于是,他们便砍掉了一些竹子,找条小径走过去,在小丘下面发现了一个水格外清冽的小潭。柳宗元仔细观看,看到潭底是一块完整的大石,到靠岸的地方,那石头向上卷起,连着石底一起突起在水面上,这样便形成坻(水中小州)、屿(岛)、嵁(不平的山岩)和岩等不同的景观。
潭的周围长着青青的树木,树上攀缘着翠绿的藤萝,树的枝叶和藤萝高高下下相互缠绕相映,在风中轻轻摇动。再看潭水中,游鱼不少,约有百十条。水是那样清,以致那些鱼像是一无依傍地再空气中游动似的。太阳光直射下来,鱼的影子分布在潭底的大石上。它们常常一动不动,可忽然又会极快地游走,游得很远。潭中的鱼就这样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仿佛在与旁边观赏它们的人逗乐。
以上是对文章第一段的梳理。从中便可总结出作者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水潭周围的景致。接下来,作者的眼光向前延伸。但还是可以依照上一段的梳理方式,把文章梳理一遍。
通过对文章的梳理,不但可以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对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初步认识,从而为分析后文做铺垫。
二、精读课文,体悟文中情
移步写景是游记散文固有的艺术手法,也是游记散文的基本规律。写景是游记的“灵魂”,是“游记”的载体,在写景中借景抒情,在写景中体现游记的主旨。因此,在游记散文教学中,体悟文中的感情才是重中之重。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寄托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由景入情,情景相生。在游记散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之后,不是要把作者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文中去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句,并且加以推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是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从这可以看出小石潭不在闹市,也不在要道,而是处在群山之中,被竹林封闭,与人世隔绝,不为人们开发重用。也许学生在解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里,教师可以把作者的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与其自身产生共鸣,因为他们的遭遇都很相似。
在写了小石潭“水尤清冽”的景色之后,作者这样写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分明是在写作者的感受,作者借游赏山水来排解心中的郁结,虽忘情一时,但坐潭边而环顾,那种刻骨铭心的精神伤痛又突如其来。作者的忧郁心情与凄清的景色水乳交融。
在游记教学中,体悟文中的情感一直是重点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去体悟。因为只有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加以训练,从而真正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四、综述
由《小石潭记》一文观之,游记性散文,既是画,又是诗;既有色彩,又有声音,更有浓厚深沉的感情。然而,要让学生充分品味其中滋味,还需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以培养。虽然游记散文教学,是中学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难点,但有效的游记散文教学却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游记散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是不可忽视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海夫.柳宗元散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语文学习》编辑部.名作导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