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三中学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好导趣、导问、导思、导言、导法、导情、导练,才能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政治教学 教师 引导作用 导思 导法 导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而政治课堂,很多时候给学生的感觉是说理化教条化,枯燥无味、空洞理论化。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
一、导“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除了在学习目的、意义上不明确之外,缺乏兴趣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兴趣也是学习的内动力。培养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有这种自觉的意识,时时处处给予足够的关注。提高学生兴趣的具体方法千千万万,但综合起来主要是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导“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首先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其次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多思好问。
三、导“思”。导思,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因果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政治学科能力要求有许多方面,但核心是思维能力问题。
首先是注意培养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正确的分析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并把握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学好政治课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其次是注意培养对问题的概括综合能力。这对政治课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
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审题答题,以及今后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导“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探究的空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激情的宣泄。而学生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导“法”。学法不单纯是方法问题,特别是对政治课的学法指导更是如此。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不喜欢,不解决这个问题,学法指导就毫无意义。这好比一个人根本不想过河,你给他准备船和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解决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一切学法指导有效性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内动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主要是认为政治课讲的都是一些大而空的道理,没什么实际用处。对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下工夫去有的放矢地转变学生这种认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三:一是教师做专门的充分准备,联系大量的事实和切身体会,情深意切地讲清学习政治课对人生、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政治课的重要意义;三是教师有意识地以自己的学科知识、能力及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便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但是,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为了追求合作而合作,要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理解。要懂得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探究或者讨论的问题,一般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进行,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上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要有自主性,自己有主动合作的意识,主动与其他的同学合作探讨去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
六、导“情”。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课堂愉快成功的保障。听课听多了,发现好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爱”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行情感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教师的对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其次,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美,教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导入新课、渲染环境、烘托气氛、描述过程,通过语言的音量大小变化、语速缓急、声调顿挫、节奏快慢等,感染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七、导“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习题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选择、简答、辨析、论述、综合探究等)。
②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层次性。
③紧扣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消化重难点知识。
④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编习题,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
总之,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真情演绎的活动过程,往往因真才美,因真才激情四起,打动人心。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课堂以师生生命活力吧!“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并且惟有借助这种教学,学生也罢,教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的变革。”也许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先生的这句话,能给大家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