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中高年级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期4月   作者:杜梦婷
[导读] 网络流行语的习得是中高年级小学生受到的网络影响之一
        杜梦婷
        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网络流行语的习得是中高年级小学生受到的网络影响之一。挖掘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探讨校园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对网络时代的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即要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重视网络德育,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网络德育;中高年级小学生;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网络受众人数不断增加,网络间人们多元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致使网络流行语层次不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风尚”。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在线教育时,也开始逐步探索网络世界,并将网络带来的影响带到校园生活,成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媒介,校园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多,威胁着中高年级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对网络时代下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情境,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流行
        (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发布了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较2020年3月提升0.4个百分点。[1]手机端的各类应用程序将会随着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而日益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网络流行语也因此获得了更多便捷、有效的传播媒介。
        (二)语言符号的网络创新
        网络层面的话语交流因其虚拟性、不能面对面交流、陌生等特点,需要以一种特殊的网络符号为载体,这样的符号必须简洁、通俗易通、但又能最大程度表情达意,区别于传统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以特殊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以传统文字加工改造为表征,以此表达群体共同认可的心理情感的符号,并且具有特定的应用情景。它是一套极具包容性的交流体系和容纳新兴技术的话语载体,其具体内容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认知以及社会潮流的影响将日益多元化。
        (三)使用满足的心理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通过流行语的使用达到某种目的,获得某种心理需求满足感。” [2]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充满着内涵性、趣味性、游戏性和戏谑性,网友能够在其中获得愉快感、自我宣泄的满足感等正向的情感体验,现实的消极情绪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消解,这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进一步发生和发展。
        二、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形式
        网络上的流行语并非所有都能被能被小学生所理解和使用,如内卷、躺平,爷青回,打工人,尾款人等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用语不被小学生所理解,只有小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学习情境密切联系的、能够迁移使用的,将被小学生保留下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进行改编,生成一些变式,形成校园里的流行语,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新风尚”,折射出小学生群体的文化及心理特点。
        (一)搞笑古诗词
        在小学,语文主科的学习十分重要,学生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识字和提高阅读量,这一过程不免枯燥无味,学生们有意地对所学古诗词进行改编或有意学习改编后的故诗词,改编后的古诗词十分搞怪,但却大受学生欢迎,不仅广为流传,还能流利背诵。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折射出学生对古诗词的枯燥无味的反抗和戏虐,对趣味学习生活的向往。


        (二)谐音梗
        汉字、英语、数字都具有一定的音名,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利用相近的词和音来实现同样的表达,并能产生娱乐性和趣味性的表达效果,同时迎合了网络交流下便捷性、独特性的特点,如方言型的谐音“雨女无瓜”,“介个”,“赶脚”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网友汇聚在云端时,不免会使用方言进行交流,但这对于来自其他地区的网友来说就会显得十分新奇好玩,并下意识的进行口头模仿使用,以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三、网络流行语对中高级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的关键期。网络流行语充斥着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的价值观念、心理需求和评价标准,有时与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行为习惯与行为规范相冲突,而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在进行道德评判时,简单的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于学校和老师的约束开始有条件的服从,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网络流行语中的道德观念,尽管有些精神性的含义并不能被他们所理解,但在潜移默化的长久性的使用过程中将其内化于心,随着思维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将进一步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
        除此外,网络流行语中的不文明用语如牛逼、蛇精病、ntm(你他妈)、等词汇具有辱骂、讽刺等功用,增加了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欺负行为,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其中直接言语欺负在中高年级小学生矛盾冲突中最为常见,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另一方实施辱骂、羞辱、讽刺和起外号。这极大的损害了被欺负者的自尊,严重时会上升至同学之间的恶性攻击行为,扰乱课堂秩序及发展不良的同伴友谊,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四、网络流行语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
        校园文化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网络流行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素养,应蕴含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具有一定的道德培育价值。因此,学校要清楚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掌握概念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一个更新的过程,儿童在不断的掌握新概念和改造旧概念,所掌握的概念不断丰富,并日益系统化。基于此特点,学校每月可以制定特殊的主题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协助下,为主题增词,创词,并进行评价强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打造学校特色的网络词汇,对校园文化进行一定方向的引领。
        (二)重视网络德育,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小学生网民群体的不断增长,使得网络德育的对象年龄日渐下移,探讨网络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日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如何指导小学生辨别网络不良信息,合理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健康合法传播网络信息,成为新时期班主任面临的新课题。班主任可以创新班级管理新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实名制班级博客和班级公众号,紧紧围绕五大德育内容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建立集体公约和班级文化,努力形成一个自由民主的学生自治团体,发挥集体教育的价值。班主任对在整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案例进行讲解,并用热点事件进行补充,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学生们的思想引领,让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自觉宣传者和继承者,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染。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9):83-86.
        [3]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