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素
昆明行知中学 云南 昆明 650400
摘要: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试题体现“建党一百周年”“文化自信”“青年有为”的时代热点,充分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高考作文备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保持对时政热点的敏感度,同时拓展主题,加强训练。
关键词: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1命题设置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得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命题解读
全国甲卷作文,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没有对文体进行规定。先从主题来看,可理解为“时代可为”“青年有为”,需联系到建党一百周年这一大时代背景,同时又需回归到我们青年自身,不可泛泛而谈。高考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生成对自身、国家的思考,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里“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从所给命题来看,材料紧扣今年热点——建党一百周年、文化自信、青年有为,很好地将个人与时代联系起来。从这点来看,也符合历年高考不回避热点的命题特点。而今年的高考作文并没有规定演讲稿、书信或是发言稿的格式,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开大合,可以产生气势磅礴的作品。如果规定文体格式,比如演讲稿,则更注重与听者的互动,最后往往要回到自身身上,就避免不了生搬硬套的弊端,所写内容只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依据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作文备考显得分外重要。
3作文备考的难点
3.1备考进度紧,任务重,作文专题操作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
一般而言,高中会在高三正式进入专题复习,主要分为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其中,又会把大量时间放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上。作文专题往往被忽视,或是最后没有时间进行训练。而从作文分值占比和数次拉练考试来看,作文备考十分有必要。而且,短期的训练是无法起到明显效果的。因此,作文备考必须贯穿高考复习始终。针对进度紧,任务重的问题,应该提前制定复习进度表,并将作文专题纳入复习模块,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考带练。每两周就一主题进行训练,后期每周进行训练。越到后期越要进行热点主题训练。到高考之前,大概进行22次作文训练,这样的训练量已经足够,不需要再拿出课时单独训练。而且,考场作文能真实反映学生写作速度、写作思路、心理素质等,效果比平时更好。
3.2学生基础薄弱且厌倦写作文
教学中不难发现,应试教育下学生的作文基础较为薄弱,真正能写出佳作的寥寥无几。
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弱,缺乏逻辑,没有美感;思维能力弱,谋篇布局不合理,结构混乱;论证缺乏材料,大篇幅道理论证平淡乏味;文体特征不突出,应用文格式出错;错别字、病句较多,等等。很多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害怕写作文,作文水平迟迟不能提升。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控制训练量;二是确定重点,精讲精练,逐个攻破。作文的训练按进度表进行,每次确定一个训练点,如开头、论据、结尾、语言、结构、格式,教师对考场作文进行批改,评价反馈,以教师的精讲带动学生的精练。这样的方式相当于片段写作,学生不那么厌倦,而且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明显。
3.3平时阅读与考试写作脱节
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平时阅读的材料无法运用在作文中。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阅读材料选择不当,二是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整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高三备考阶段,学生不可将大量时间花在阅读长篇小说上,而是要阅读一些篇幅稍短的小文章。教师可以每周以阅读小报的形式将作文素材印发给学生,阅读小报的内容可分为:新闻、时评、人物专栏、社会热点、小小说、诗歌、美文、作文范文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新闻、人物专栏、社会热点、作文范文对学生积累素材、提升写作水平的作用最大。同时,每周应安排2-4课时阅读时间,每次阅读时间不少于2课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整理时间。阅读之后的整理,是将素材内化的过程,只有经历整理,学生才能将之真正储备起来,供写作时随时提取。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4备考建议
4.1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演讲稿等应用文体体现的正是工具性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生成一种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的能力。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十二年一体化教育推进的今天,考生在高考前应将之前学过的演讲稿、发言稿、书信(慰问信)、辩论稿、倡议书、观后感、读后感这些主要应用文的格式巩固内化。对于这些格式,应做到准确、规范。
4.2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性必不可少
所谓人文性,应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从日常学习中生发出的感性的文化素养。从建党一百周年,应该想到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九千多万人,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过的艰辛路程。从中生发出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4.3保持对时政热点的敏感度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这是最大的热点。因此,我们应关注与党、国家有关的热点话题,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如《山海情》(1月12日播出)、《觉醒年代》(2月1日播出)、《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2月17日晚播出,张定宇、陈陆、张桂梅,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王海、汪勇、谢军、叶嘉莹、毛相林、国测一大队。其中党员有:陈陆、张桂梅、王海、汪勇、谢军、毛相林等)、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毛相林、张桂梅、黄文秀等)、《我不想做这样的人》(5月3日)。关注这些热点并适当带领学生观看,有助于积累作文素材。根据历年高考命题规律,应特别关注五月份之前的热点话题。搜集素材时,教师可以参考的公众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芦苇语文读书、新课标大语文、高考语文资讯、青年文摘、语文学习、语文匠、高中教学参考、灼见、意林、一起读高中、小小说选刊、小小说微刊、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说月刊。
4.4拓展主题,加强训练
除了对热点主题进行训练,我们还应拓展主题,如青年、个人与国家、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责任担当、目标、青春、奋斗、少年感、科技感、文化自信、偶像、坚持、初心等。
结语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全员备考、全程备考。通过平时的积累与训练,希望考生在考场上写出佳作,达到一类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建,樊云霞.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作文试题简析[J].语文教学之友,2020,39(08):3-5.
[2]王琳佳.基于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中写作结构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8):106.
[3]王光佑.画里妙文章,话外情深长——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作文题简析及作文导写[J].作文,2019(32):88-90.
[4]王小仁.从2018年全国Ⅱ卷语文作文命题谈初中作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9(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