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黄瑜
[导读] 语文学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黄瑜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
        【摘要】语文学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二、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综上所述,课堂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便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吸收健康心理素质的有益养料,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远大志向;语文教材;课堂教学
        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所设置的教学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语文教学的目标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初始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佑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我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则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牺牲精神,宽厚待人、团结合作的整体主义精神;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我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主人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而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
        1.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讴歌张国荣的跳楼自杀,针对学生这一心态,我和学生一起搜寻有关张国荣的信息,从他的演艺生涯、为人处事、工作敬业等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他的正面、积极、健康;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做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会比纯粹的说教要有趣得多。
        2.立足教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的种种消极现象,差不多都在身上展示出来,并且可能还更严重些。针对学生的心理缺陷,我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比如教学《曹刿论战》时,和学生一起分析鲁庄公的优点,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
        3.利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常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例如,我用《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4.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对于这株新苗,不少老师还不太重视。其实,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而且,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交流、沟通,能让学生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 引导学生了解到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并通过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生活上的启示。“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大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寻求完善自己。
        四、在作文、日记、周记的批改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作文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动态。所以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作文的评语里,教师恰当地应用一些“悄悄话”,能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如有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经常不完成作业。
        在一次《老师,我想对你说》在作文中他说:“老师,其实我也想象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得到你的表扬,但是有几次我把手举得很高你都没有叫我。每次考试差了回家妈妈又会骂我的。老师,其实我学习那么差我也很不开心的。老师,我怎么办呢?”读了他的作文后,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在评语中我先承认了自己对他的疏忽,并承诺以后会多提问他的。接着我就写了很多鼓励他的话。以后,我就在每周的周记中耐心地与他进行书面交流,了解他内心的苦恼和思想的变化,进而对症下药,作深入的心理疏导,以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事实证明,利用作文、日、周记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很显著,既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情绪,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总之,课堂上,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便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吸收健康心理素质的有益养料,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