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燚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教学实际中能够发现阅读在日常考试中的比重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而日渐增加。所以阅读也是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本文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 探赜 兴趣 能力 习惯
阅读是各阶段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国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国学的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这也就连带着影响我国各阶段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地位的更加突出,尤其是文学方面,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的分值比重就能充分表现出其重要性,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分值比重还会逐渐增加。就以阅读为例,当前语文阅读分为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项,教学核心目标殊途同归,都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于文明的传承,并且塑造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等等。
一、启发学生阅读兴趣
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喜愁参半”的情感。小学生本能方面好奇心强,阅读帮助其打开未知,所以学生在单纯地阅读方面存在兴趣,但一涉及到阅读理解大部分学生就会望而却步,兴趣大减。所以在我看来,做好小学阅读教学工作,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培養出发,让学生不论是在阅读还是理解方面都积累起一定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学生基础的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对于“理解”的兴趣。例如课本中的课文学生在单纯地阅读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兴趣,那么在日常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步步为营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氛围、学生兴趣一定程度上配合幽默的语言,灵活的肢体动作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进而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内容为载体构建起活跃的、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环境影响的程度相对较高,从众心理突出。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以自身为媒介通过语言,如结合所学课文引入课外小故事等塑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带动一部分学生展开课堂参与和讨论,从而逐步带动班级氛围的活跃性,引导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勇语发言、畅聊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是打开“脑洞”。总之实现班级氛围学生之间的良性影响和互动,推动学生单纯地阅读兴趣到阅读加理解兴趣方面拓展。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光有阅读兴趣是不够的,因为小学阶段学生也将开始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所以在阅读方面需要有方法的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体会。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课本文章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和情感体悟能力。语文教学基本是以课本文章为载体,而且小学阶段课本所选择的文章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你能力和阅读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体裁、体裁进行有重点的阅读引导,如写景的文章,着重进行景物描写的分析、文章逻辑分析;写人写事的文章,着重进行人物描写分析等。通过部分能力的培养,逐步完成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
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感性表达的能力。
素质教育倡导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针对文本有所思、有所感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在文章分析过程中主动表达自身的感想、体悟,从而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意思、体悟情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是在未来社会生活过程中都树立起一种主动进行阅读积累的意识。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出发,给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者是自主收集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例如制定阅读计划,一个月读几本书等,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计划性阅读的习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进行阅读积累的习惯。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可以设立摘记本,让学生将日常阅读中看到的好句子、段落记录下来,还可以针对性地写一些自己的感想片段和读后感等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感性思维。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开端,也是学生感性思维构造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课余时间也相对充裕,通过课堂上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以及课下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让学生在接触语言和文学一开始就能够深入其中,并且乐在其中,才能为接下来更为严格的阅读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为未来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183-183.
[2]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9):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