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川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实验小学 山西 吕梁 033300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语文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听说读写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在阅读方法中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方法。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小学高年级;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引言
20世纪40年代,“整本书为主,单篇为辅”的整本书教学方法已由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但由于历史局限性,语文教材仍以单篇短章为主,整本书阅读也只是出现在教材附录部分。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提出现实要求,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相比“碎片化”“走马观花”式的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可以使学生沉下心来,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如今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着学生阅读面的扩大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首先,阅读教学应试目的性强;新课程改革当中提出教师在进行实际的阅读教学时应该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的前提之下指导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理解,让学生深入地领悟作者在文本当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内心情感,体会到语言的独特魅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但是实际上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教学的目的性过强,大部分教师完全按照文本下面的题目带领学生进行文本教学,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每一次阅读习题的完成上面,没有带领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阅读课堂上没有将重点放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悟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很难养成扎实的阅读素养。其次,语文课堂教学采取传统“一刀切”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都是一样的,这就导致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完成教师制定的目标,课堂上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而那些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跟不上班级学生的步伐,导致这部分学生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和自信,与班级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2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1注重内容筛选,合理引导阅读
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取时,教师认为优秀的一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不是。因此,教师在选择内容时不能从自己的角度选取,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难易程度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来进行合理的选取。除此之外,整本书阅读还要注重内容的多少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耐心、有能力地进行阅读。总之,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一定要重视内容的筛选,并且认真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鲁滨逊漂流记》时,课本上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节选的。学生在进行节选阅读时,可能理解不了《鲁滨逊漂流记》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和精神。因此,学生需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比较通俗易懂,而且又具有趣味性。冒险类的故事让学生更有兴趣和耐心,并且学生有能力进行阅读。教师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前,可以自己先阅读一遍,掌握书本整体内容,来确定是否适合学生,可做修改使之更加贴切学生的情况,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2.2推进阅读兴趣
如高尔基的《童年》,作者以平实的笔调,真实记录了作者4—10岁期间的成长。很多学生阅读的焦点是外祖父这个角色,却不注意文中其他人物的存在,更不理解这本书真正的内涵。是的,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蘸着悲情,涂着酸涩。书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渗着寒意,透着苦味。但在真实的丑陋中发现美、相信美、创造美;在黑暗的现实里寻觅希望、向着光亮生长;用心中的光明撕破黑暗,让幸福在苦难中开花,这才是《童年》的核心价值,教师要通过交流点拨让学生去发现、涵泳,否则便会造成这本书阅读价值的严重缺失。
2.3深化整本书阅读的课中环节
在开始深入教学前对前一节课的生字词进行默写提问,组内互评后交由组长记录。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习成语、修辞手法、写作方式,总结中心思想等等语文基本素养,该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讲述该段阅读材料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点,在重点段落让学生再在课堂上阅读一遍,提倡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部分要求背诵等方法加深印象。例如《草房子》中语句优美的段落非常多,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摘抄模仿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讲解知识点前可以采用学生领读,“角色扮演式朗读”“有感情的朗读”“伴奏读”等方法,在向学生讲授时联系与其他文本相似的知识及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小王子》整本书阅读中,针对重点段落,让学生“角色扮演式朗读”加深印象,然后向学生讲述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倒叙的写作手法,以小王子孩子式的眼光引出作者对金钱利益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除此之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不同书目时了解不同阅读方法,例如泛读,精读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终身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草房子》时采用泛读结合精读的阅读方法,旨在掌握故事情节。《小王子》阅读时应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深层含义。基础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问,还可以根据该段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列表(控制数量),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和实际生活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时要有组长和记录者,组长负责把控话题方向,记录者记录讨论成果,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例如《小王子》中有一句话为“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于这段话说出自己的理解。《昆虫记》中作者牺牲一切可以取得功利的机会,用毕生精力在研究昆虫世界,对昆虫习性有着生动细致的描写,揭示了大自然的科学真理,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或梦想的力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在分组讨论时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教师不能对课堂讨论失去掌控,要在出现问题时适当纠正和引导。讨论后由小组选派代表对讨论成果进行汇报,鼓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汇报者和提问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评价奖励,该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教师要对汇报成果进行点评和拓展,提升学生的认知。由于整本书阅读是师生共读,不同于单篇阅读时有教参,学生和老师手头的资料是平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差万别,问题的答案不重要,教师的认知可能也不能给出确切答案,但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结语
总之,整本书阅读的周期较长,需要学生耐心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的方法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进行阅读。教师要给予阅读足够的重视,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要注重内容的筛选,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教师在改变阅读形式时,要以听读为主自读为辅,让学生反复阅读,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读书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以“师生共读整本书”为方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5-86.
[2]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