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马丁睿子
[导读] 幼儿时期的教育是有效提高全民素质的核心,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
        马丁睿子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幼儿园  新疆  乌鲁木齐市 841100
        摘要:幼儿时期的教育是有效提高全民素质的核心,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幼儿综合素质与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帮助幼儿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势在必行,幼儿阶段是音乐启蒙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启蒙过程中,对于节奏的培养应放在首位。本文将,对于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幼儿音乐启蒙;节奏;教学活动
        前言:幼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基础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出现在大众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音乐启蒙教育也逐渐被更多人重视。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在生活中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帮助幼儿更好发展音乐水平。
一、幼儿园进行节奏训练的意义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1]。节奏无处不在,变化多样,有趣的节奏训练对幼儿听觉、模仿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多重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将一首诗带入到一个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或鼓点中,将知识和节奏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注意力,还能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朗朗上口,方便幼儿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幼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园音乐节奏教学活动中,通过根据不同节奏进行唱、跳、律动对音乐进行感知,使幼儿在切身参与中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幼儿对音乐兴趣低落,课堂氛围缺乏活力不能提高幼儿自互助参与性。从节奏训练入手,根据幼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从节奏掌握入手,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参与性,注重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例如:利用《Head?shoulder?knees?and?toes》,带领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和节奏触摸身体不同位置,再逐渐加快音乐速度,让节奏变得紧凑,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也会加快自身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不同速度的音乐节奏,有效促使幼儿提高注意力,在不断加快的动作中增强趣味性,帮助幼儿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完成高质量音乐课堂教学。
        其次,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幼儿提升感知、想象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2]。节奏游戏是幼儿可以切身参与到其中,直观到进行体验和感知的,它可以帮助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启发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水果名称创编不同节奏,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不同感受。或者选择日常生活中或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猫喵喵叫、狗汪汪叫的声音;汽车滴滴、自行车叮铃叮铃等等。用这些声音代替节奏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
        再者,进行节奏训练对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幼儿处于视、听、语言等发展的关键期,很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积极进行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幼儿对强弱音进行判断,对长短音进行掌握,逐渐提高幼儿对音高和音准等音乐素养的判断。例如:教师利用钢琴培养幼儿对长短音的掌握,两到四个八拍内,教师弹琴幼儿采取击掌或跺脚的方式,随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动作。短音拍一下,长音按住不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直观了解到节奏的不同,提高自身音乐掌握能力。
        最后,节奏的训练有利于开发幼儿音乐潜力。节奏的教学活动大致可以根据幼儿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活动中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而是根据节奏进行自由发挥和创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提高自主参与的兴趣,从肢体上感知节奏使幼儿可以进行更好的理解,并对此进行表现和展示,借此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音乐潜力。每个幼儿的潜能都是不同的,教师若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下只一味带领幼儿演唱儿歌会忽略其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演唱能力不强但是音感好擅长乐器,有的幼儿歌声动听且展现能力强。因此,幼儿教师要注重挖掘幼不同的音乐潜力,提升幼儿音乐水平,促进幼儿音乐素养发展。
二、在幼儿阶段开展节奏训练的方式
(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3]。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开展节奏训练时,要注意根据其个人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程度的训练,提高幼儿接受度。
        小班幼儿观察目的性较弱、注意力时间短,主要以无意识为主。小班幼儿多数对于眼前的事物关注度高,不会分散精力去照顾其他方面,因此小班应进行简单的小节奏训练,将课时时间掌握在10-15分钟之内。例如:小班可以积极采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带领幼儿根据不同的节奏朗读诗词,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做出与内容相关的动作,让幼儿动起来,通过听、看、唱和简单的模仿律动提高幼儿注意力,让小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节奏掌握能力,为后期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中班幼儿有意识记忆逐渐形成,思维也相较于小班幼儿更具体,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中班幼儿进行简单的创作,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借助“火车开了”等儿歌,让幼儿根据歌词进行动作创编,随着幼儿知识储备的逐渐丰富,可以自主模仿兔子跳、小猫教等动作。还可以加入除去拍手、跺脚之外的更有趣的动作,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律动更好的感知节奏。
        大班幼儿注意力多数可以保持在20-30分钟左右,观察力和主观能动性也较之前有所提升,可以在活动中根据音乐内容展开想象。例如:利用段落清晰节奏明显的音乐,对幼儿进行分组,让幼儿根据音乐说说他感受到的情感,并进行动作创编。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幼儿发挥自主探索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提高对自己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传统音乐教学互动中,多数是以教师带领幼儿唱儿歌的方式进行,忽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真正重视幼儿兴趣点和实际需求,久而久之降低幼儿音乐课参与积极性。对此,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节奏的掌握进行训练。例如:经典儿歌《蜗牛与黄鹂鸟》。

        在带领幼儿感受节奏过程中,小班可以由教师进行动作创编后,幼儿通过教师的展示以模仿的方式展开活动,如最简单的拍手、拍腿、拍膝盖。中大班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动作,发散思维提高创造力。并将幼进行儿分组,为其分配各自的演唱区块,还可以分发响板、手摇铃、沙锤等乐器,借此替代身体上的律动。如,甲组幼儿演唱“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并用响板根据节奏进行敲击;乙组幼儿演唱“阿嫩阿嫩绿她刚发芽。”并用手摇铃根据节奏晃动。借助朗朗上口的音乐和有趣的动作及乐器,提高幼儿对课程参与的兴趣和对节奏的掌握,为幼儿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节奏教学对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和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幼儿阶段音乐启蒙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对幼儿音乐节奏的培养,帮助幼儿提高对音乐的掌握能力,挖掘幼儿潜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加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主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周倩.浅析幼儿音乐启蒙中多元化节奏的灵活运用[J].北方音乐,2020(20):181-183.
[2]李烁.“音乐听想”学习序列对幼儿音乐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5):276-278.
[3]胡慧艺.创设音乐游戏,把握音乐节奏——在音乐游戏中开展节奏训练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9(2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