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郑芳芳
[导读]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计算机的使用为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郑芳芳
        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
        摘  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计算机的使用为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因此在当前时代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以及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能力。中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人才的重要场所,计算机相关的教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自然也是中职院校的重点课程。而计算机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一项由省教育厅组织安排的大型统一考试,是对全省范围内的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质量方面的考核,因此以计算机学业水平测试为背景创建高效教学课堂,也是未来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职院校  计算机学业水平测试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学业水平测试不仅是一项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因此计算机学业水平测试的开展对于提升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有着一定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下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现状,论述未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路径。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高效课堂的建设背景及意义
        1.1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类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所面向的大多为初中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学生生涯较短,因此,无论在知识储备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而言,在针对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报告中发现,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在计算机基础上的表现较差,很多学生一提到计算机,第一时间想到的更多是游戏或者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性活动,对于网页操作等计算机方面的基础操作了解较少,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缺乏体系性。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开展,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而言,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提供了巨大帮助,对于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发挥积极作用。
        1.2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导致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差距,这些客观差距最终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尤其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逐渐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巨大的转变期,在发展心理学中曾指出,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逐渐开始出现对自身的掌控欲,因此这时期的学生更加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个体在追求认可与尊重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错误的方式,例如和权威进行顶撞等等,这些问题毫无疑问都给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带来了较大困难。并且由于计算机作为一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较为密切联系的事物,因此很多动手能力强或者好奇心旺盛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计算机的相关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索,这就导致学生之间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积累上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也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区分,然而当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更多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模式,因此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切实贯彻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
        1.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教师在综合素质上的表现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当前在对我国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中职院校的办学特殊性,导致中职院校对教师的专业性考核并不严格,甚至有些在职的中职教师并无专业教学资质,这一问题在中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尤为显著,因此也就导致中职院校在教学工作的发展中缺乏标准化,教学水平始终在原地踏步。并且,由于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乃至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我国中职院校中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其他学校相比往往也更低,因此对于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充存在一定的阻碍。而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为了扩充教师队伍也不得不降低门槛,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标准也随之降低,另外计算机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且知识点较为零碎,因此教学任务也更加繁重,使得教学工作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难以有更多时间提高专业知识储备。而高效课堂的构思与实践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正如科研过程一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就是研究者的角色,通过学习培训、备课讨论以及总结交流等方式进行集体教研,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


        1.4创新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一些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上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更多是沿用传统的教材,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无论在计算机系统还是基础操作等方面都已经和过去相比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更新,但是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却缺乏对这些更新的及时跟进,导致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设计上与当前时代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贴合,最终造成学生在学校中所习得的技能,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发现并无用武之地。并且在测试方面,传统的六十分门槛难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正如前文提到,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在综合素质方面和其他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外部力量对他们的推动作用更加重要,然而六十分的及格门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的个人发展从主观方面就逐渐开始滞后。而高效课堂的构建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创新思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高效课堂的构建促使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完善,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强调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为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计算机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利用思维导图,促进以学定教
        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计算机教学往往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出现,旨在锻炼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以及系统的认识,其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还能够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实现计算机教学在中职教学体系中的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日后学生在社会中的融入发挥推动作用。然而,在当前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当前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现停滞,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思维导图作为现代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网状结构或者星型结构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通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学习规律,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记忆,并且在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和思考中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由此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对思维导图的运用,通过分析思维导图的性质,我们能够发现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完整地展现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总结和整理已经掌握的知识,继而深化知识结构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掌握的知识,对于课堂教学中复习与巩固环节的效率提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而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思维导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绘制者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的体现,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要避免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给予过多的干涉,导致学生的思维导图不能完整地体现其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而影响思维导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效率。并且,在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教师也要做好思维导图在各个环节中的针对性运用,例如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快速总结本章内容,继而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本章节中的重难点,而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也能帮助学生快速回顾之前的内容,以避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复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采用任务驱动法,创新教学方式
        所谓任务驱动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下发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往往涉及很多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的教学,比如对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管理以及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等等,教师可以从这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入手,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循序渐进的设置学习任务,在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开展对相应学习任务的探索。同时将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编排,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群策群力,共同对学习任务进行探讨。最后,当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要统一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考核,不仅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也要给予更多鼓励,避免学生因此产生挫败感而对计算机教学产生逃避心理,以此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3加强对学生的调研,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规划
        前文提到,由于中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的不同,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在知识积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和普通院校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在教学中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也要避免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届甚至每一个学生由于成长经历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导致其在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都存在着客观差距,如果教师盲目地沿用固定的教学方式,势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前加强对学生具体情况的调研,深刻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并且根据学生在能力上的不同,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化。例如,可以将学生在计算机基础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差别,将学生划分为学优生、学中生和学困生这三个群体,根据每个群体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任务,以此避免由于学习任务和自身能力上的差距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或者骄傲自满,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推动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共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创新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业水平测试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学考核标准,中职院校在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时也应该加入对学业水平测试的考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以实现对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美霞.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对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37-38.
[2] 倪婷婷.浅析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影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1(12):8.
[3] 李果.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2):135-135,170.
[4] 杨淑玲.基于中职学业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7,(7).
[5] 郑华.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