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指向下引导高中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以高三二轮复习《古代希腊》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吴继红
[导读] 本文以二轮复习《古代希腊》为例,从“整合教材内容,引导深度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深度学习”、“丰富教学素材,拓展深度学习”、“优化概念教学
        吴继红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本文以二轮复习《古代希腊》为例,从“整合教材内容,引导深度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深度学习”、“丰富教学素材,拓展深度学习”、“优化概念教学,推动深度学习”四个角度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行一些研究与实践,希望既能提高二轮复习的实效性、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理解的加深,产生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觉悟等成长体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高三 二轮复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的概念最早由Marton和Saljo在1976年提出。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得到广泛认可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郭华教授的研究。黎教授在2005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郭教授在2016 年《深度学习及其意义》一文中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高三学生在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上,如果在第二轮复习中将已有知识构建起来,批判性地学习和思考;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就能更好地应对高考。
        以二轮复习《古代希腊》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整合教材内容,引导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既包括多渠道、多学科间的整合,也包括新旧知识的融合,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进行精细的深度加工,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并获得对知识的意义理解。
        在二轮复习《古代希腊》这一主题时,先出示地图,让学生“看图识史”:找出关键的地名、说出各册书中的相关内容。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然而自浙江省实施“七选三”的新高考模式后,选考历史的学生并非均选地理学科,所以,很多学生的空间概念欠缺,因而在复习中特别注意历史地图册的使用,不断渗透“左图右史”的学习方法,并进行针对性的读图训练。针对上图,引导学生从时空角度明确历史上的“希腊”不等同于现实中的“希腊”,同时,结合六册书及图中比较显眼的地名,得出与课本相关的章节有“必修1专题六第1课和第2课”、“必修3专题六第1课”、“选修4专题二第3课”、“选修6专题三第1课”。
        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这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激活原有知识储备,将分散的知识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一个历史整体的观念。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彼此补充完善,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坐标体系的方法,通过设“点”串“线”铺“面”,将这些知识简单明了地体现在下图,从而论证了古代希腊曾经在民主政治、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世西方文明发展的源头,而雅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上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强化时序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理解,掌握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同时也可避免二轮复习中的“炒冷饭”模式,更是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素养润物细无声的落到实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深度学习
        “落实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在问题情景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而问题解决,是一个思考历程,更是自我思考评鉴的历程,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生成并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所以二轮复习课中尤其需要教师以问题引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用问题来激活、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沉入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让学生在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在古希腊与东方的中国进行联系时,做以下设计:出示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  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后世的人类社会。
        材料三  “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那个“轴心时代”会有很大的不同。概括起来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连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发展的 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新轴心时代’’的 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因此,真正有成就的思想家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摘自《人民论坛:“新轴心时代”下的文化超越》
        探究一:依据材料二在材料一中找出“轴心时代”主要文明所在地。结合所学,以时间轴方式,整理这一时期希腊和中国主要思想家。
        探究二:以苏格拉底和孔子为例,谈谈他们怎样“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结合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两地的政治、经济分别说明出现不同文化传统的原因。
        探究三:材料二中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地方”表现在哪里?简要分析原因。
        探究四:结合材料二、三评论材料中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借助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对分散的知识点递进深入的剖析, 学生的理解就会由浅至深,由表面到本质,从而逐渐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三、丰富教学素材,拓展深度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将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课外的教学素材来丰富课堂。历史学科的教学素材,就其呈现形式而言,有图片素材、地图素材,史料素材等。在高三复习课中,最常见的是史料素材,基于史料的教学也是拓展学生深度学习有的效途径。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大多还停留在阐释性的运用上,即利用史料来印证教科书或其他来源的已知结论或观点;或者在搜集史料的时候,对正反观点的史料未予以兼采甚至有意遮蔽。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训练上的欠缺,一旦遇到与教科书或课堂结论不一致的情境,就可能无法准确地迁移、运用。所以在课堂上,可以特意多选择建构型史料和开放型史料进行训练,处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或疑难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或方法,拓展深度学习,进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如上面“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基于史料的教学,尤其是探究四开放性的设计,更是拓展深度学习的有力抓手。当然,平时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一定要注意所选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还要兼具基础性、关键性、典型性,这样才能高效达成二轮复习目的。
        四、优化概念教学,推动深度学习
        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源自历史事实,同时又超越历史事实。高中历史学科中有许多理论概念很抽象,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同化概念,那么历史思维能力就无法发展。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厘清概念,是历史教学的起点,为深度教学提供明确的前提,也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有力抓手;旧概念的丰富、完善与新概念的生成,则是学生进行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运用的过程,是核心素养的立足点与归宿。
        在二轮复习课《古代希腊》中,考点中涉及“希腊城邦政治”、“公民”、“雅典民主”“智者运动”、“美德即知识”等诸多历史概念。
        以“公民”为例,这个名词在今天是一个非常司空见惯的概念,但如果学生不了解古代希腊的公民概念与公民的权利、义务的话,很容易会把古今公民概念混为一谈。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就“公民”一词进行追根溯源。该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也是“属于部落的人”,血缘关系是判断其是否为部落成员的根本标准。这种血缘界限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封闭性与排他性,所以公民并不能代表所有居民,只是作为其中少数的特权阶层。那么,城邦居民到底分几类?各自的地位与权利有何区别?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和义务?公民的资格是否一层不变?为充分履行权利,公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哪些手段来培养?政府为确保公民的权利提供了哪些保障?古希腊公民与近现代的公民有何异同?......这一系列问题把学生原有知识充分激活,并采用思维导图建构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见下图),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在这个历史概念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会更深体会到梭伦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意义所在,明白智者们出现并盛行的必然,知道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愿意离开城邦的另一层原因......同时在对比古今“公民”异同中学会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与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真正实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从而达成了二轮复习的目的。
        所以,在二轮复习中,通过回归和优化历史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体系,既能应对高考选拔,也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五、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深度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追求。笔者在实践中,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学素材、优化概念教学等手段,引导、激发、拓展、推动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课堂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辨析、迁移运用知识。在这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在这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使历史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和引领者,也有很大的收获,真正体现了教学想长。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6(11).
        [3]孙玉生.深度学习的五个课堂指标[N]. 中国教师报,2016.2.24
        [4]郭华.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及教学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4(12).
[5]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现代教学》 2005 年第 5 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