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坤
兴安盟高级技工学校 137400
【摘 要】早在2016年,中央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将大力支持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精神,现已穿梭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当代的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设计;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政府在初次提出工匠精神之后,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工匠精神既表达了现阶段我国对于人才培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了职业院校的教育变革。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以专业的职业岗位为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适合未来职场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国内外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现状及分析
工匠精神虽然多半体在我国各个企业的生产发展与具体服务过程中,但是工匠精神实际起源于职业教育。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如果具有工匠精神必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力量,能够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向学生不断注入工匠精神的观念,能够促进相应的院校培育现代职业所需要的“匠人”,帮助人们以更加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进而实现学生的职业梦,帮助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内部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理论,两者都是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愈发重视。与此同时,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符合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加快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的转变,进而更加符合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根据国际上的相关报道得出,百年级别的企业大多位于德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其中德国的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形式多半是利用统一集中培训、利用座谈会进行交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校企深度合作等,甚至部分的学校与大型的企业采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从小学到大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是采取直接升学的形式,主要培育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第二,从小学到职业学校,最终直接就业,培养的是有偏向性的专业技术型人员。现阶段,德国仅有40%的适龄青年人选择上大学,成为科学研究型人员,除去直接工作的人员,大多数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不同教育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培育的技术型人才是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
国外的双元制培训为其注入了充分的年轻力量,如果我国不能及时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进行合并改革,那么我国将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职业院校具有充足的资源对工匠精神进行研究,部分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开始与当地或其他一线城市的企业直接联系,成立配套的工作室,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直接性的为相关企业培育技术人才,为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提供了平台。
二、美术设计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重复的进行同一类型的劳动,更是要求人们在专业的领域将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精。针对工匠精神融入美术设计职业教育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部分解决措施。
(1)职业院校要建立符合工匠精神的文化学习氛围。如果想在美学设计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必须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园内工匠文化素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开展工匠精神的主题文化班会,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工匠精神知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2)不断在美学教学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想要成为大国工匠,学生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不断的经过磨炼才能够真正为社会效力。教师在设计美术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要求学生以更加高效率、高标准对待美术技能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美术作品做到极致的精美,向学生传递浪费可耻的观念,帮助学生减少美术工具的浪费,节约相应的美术材料,不能随意的将材料丢弃。由于美术设计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质,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实践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养成注重细节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高素质的职业素养。
(3)美术设计工作室建设符合工匠精神。美术设计工作室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帮助其打造出专业技能强、细心的教育队伍。美术设计工作室可以与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有效的联合,安排多数的专业型教师,能够有效的结合工匠教学精神开展美术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师要起到带头引领作用,言传身教的向学生传递中国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价值观。不同的工作室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承接校外的优质设计项目,将学生的油画、国画、水彩画等作品投入市场,以获取市场的反馈。还可以将学生的艺术作品在校内进行陈列,向其他专业的学生以及教师开放展览,吸引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以便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后天的努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美术设计工作室的实际开展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成果的工匠化,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工匠制作教学链,充分发挥传统工艺与工匠精神在美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良好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才能够符合现代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院校的美术设计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讲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将“中国梦、劳动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先修身,后学技”的职业文化素养,准确地阐释“德艺双馨”、“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师自身要具备工匠精神以及职业素养才能够言传身教的影响学生,特别是美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尤其是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时,教师需要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根据教学实际重关注学生的安全性。职业院校与美学设计工作室相关联时,必须利用有效的资源帮助学生发挥出作品优势,将优秀的作品融入市场中,全面培育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鑫.美术设计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2):268-269.
[2]刘小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艺术教育,2018(01):163-164.
[3]仲晓密,钱涛.高职教育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养成[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