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融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孙羽
[导读] 弘扬民族文化,推广地方艺术特色。为此,我将地方特色艺术陕北民歌与新型民族乐器鸣鸠琴二者融合,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中。
        孙羽
        延安市宝塔区东关小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弘扬民族文化,推广地方艺术特色。为此,我将地方特色艺术陕北民歌与新型民族乐器鸣鸠琴二者融合,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中。那么,如何让学生们接受并喜欢上它们,我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应用与探索。  
        一、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融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开拓想象力
        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融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有助于强化传统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的应用,引导老师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相互融合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以《小雨沙沙沙》音乐课堂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充分调动音乐学习资源,先让幼儿对这首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听感受歌曲节奏,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用鸣鸠琴演奏歌曲,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歌曲用陕北民歌的方式对歌曲进行改编,并将改编好的歌曲弹出来、唱出来,通过音乐课让学生感受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文化底蕴和音律,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欢乐中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渗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将鸣鸠琴与陕北民歌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的融入,让学生对传统音乐乃至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以《走西口》为例,通过这首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陕北的走西口等故事以及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上音乐本身的旋律更加契合学生的需求,因此,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融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新型民族器乐进课堂  助力音乐课堂多元化
        1.鸣鸠琴,传承中华美
        鸣鸠琴又名“中华小四弦”,是根据教育部“十三五”美育工作的精神,针对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课堂普及而设计的一种教育乐器,集中华民族弹拨乐器之“形”与“魂”于一身,是易懂易学的“全民乐器”,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器乐之一,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年前,我认识了优秀的苟仙冬老师,她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陕西地区中华小四弦的负责人,为了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她把鸣鸠琴推广到了我们陕北,因此,我非常有幸加入了她的“沁心琴社”,并开始了中华小四弦的学习之路,通过两个月的系统学习,我爱上了这个小小的却如此有魅力的乐器。当时,我就决定要将这个新型民族乐器引入音乐课堂,并将所学知识传播给学生,把它做成学校特色课程之一,让学生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民族音乐。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展了一学期的教学,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变身小老师,我因材施教提供了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畅地弹奏简单的和弦连接,并且可以用鸣鸠琴对本学期所学简单的歌曲进行伴奏弹唱。


        2.鸣鸠琴,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
        中华小四弦的引入是我们探索民族器乐进课堂的一次大胆创新“与口风琴、竖笛等吹奏类乐器相比,它的引入弥补了孩子们在音乐教育中‘唱’的薄弱环节” 。它不仅可以走进音乐课堂,还可以学科融合,将经典古诗词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以歌唱的方式理解和记忆中华优秀传统的古诗词文化,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平时学校的音乐课,要求每学期至少学习1-2首陕北民歌。孩子们虽然会唱,但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本学期,我试将鸣鸠琴融入陕北民歌音乐课中,熟知孩子们颇为喜欢,因为鸣鸠琴易学、易奏,可以自弹自唱,学生们接触后爱不释手,个个认真练习,从音阶到和弦再到节奏,生怕自己落后,就连平时最爱说话的学生都被吸引了。同时,鉴于我们的学生对陕北民歌的艺术和审美特点无法充分被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低学段的音乐教育。因此,我借助学生喜欢的鸣鸠琴,将陕北民歌融合应用于音乐课堂中。加入陕北民歌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弹唱的过程中,感受方言的魅力,感受不一样的曲风,呼吸乡土气息,亲近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拓宽感受的音乐领域,全面提升音乐素养。陕北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去传承和发展。
        (二)弹唱陕北歌曲,培养合作能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新型的民族乐器“中华小四弦”,结合了琵琶与中阮造型,用它弹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音乐及歌唱作品,能推动小学音乐课堂课程与陕北音乐文化融合。我校从课本歌曲、古诗词吟唱、陕北民歌、其他地方特色歌曲的演唱等方面入手,与鸣鸠琴的弹唱融合在一起。例如:弹唱古诗词歌曲《春晓》《小池》,通过识读乐谱、运用鸣鸠琴弹唱,引导学生体验古诗词依字行腔的审美与特点,感受诗词弹唱的意境与韵味,并运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示了对诗词及歌曲的理解。我在文化传承之余还关注了创新发展,在学校“童心向党”合唱比赛中,学习鸣鸠琴的学生首次亮相,并运用鸣鸠琴弹唱陕北民歌联唱《东方红》《解放区的天》《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拥军秧歌》《陕北的女娃娃》,表演轰动了全校,它表现形式多样,舞台力表现特别强。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每一首陕北民歌都凝聚着陕北劳动人民深情厚谊,不仅是陕北特色的反映,也是整个中国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缩影,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极大的价值。
        我国音乐学院院长曾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史没有灵魂的,要想强化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加强民族音乐的渗透。首先要树立鸣鸠琴和陕北民歌进音乐课堂的理念,让老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强调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有机结合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传统歌曲或者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歌曲学习,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我校就曾将《三字经》,《百家姓》等进行配乐,通过鸣鸠琴伴奏,民歌演绎的的形式,让学生记忆传统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使学生清晰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了解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鸣鸠琴与陕北民歌的融合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小学音乐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保持对鸣鸠琴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陕北民歌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喜爱。
        后期我将会继续专注陕北民歌与鸣鸠琴的融合,预设创作完成一本鸣鸠琴曲谱(陕北民歌集),作为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到其他年级音乐课堂中,并将鸣鸠琴普及到我区其他学校中去,让更多学生喜欢鸣鸠琴,会唱陕北民歌,爱上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并一直传承下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