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路径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陈楷文
[导读]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先进的价值观才能引领和促进社会进步。
        陈楷文
        广东惠来县惠城中学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先进的价值观才能引领和促进社会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支柱,它是中华民族儿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的感性形式,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塑造学生崇高的民族精神意义重大。
        一、音乐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通过大量的、广泛的音乐作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特有的形式、手段,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与价值观教育。
        二、音乐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中的作用
        (一)全面挖掘音乐教材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
        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一个“情”字,将音乐教育与思想价值观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一是突出"爱国"主题。这类歌曲主要以歌颂祖国为主。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指出:“声乐之人人也深,化人也速”,肯定了音乐在人的品格、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一首好歌、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的素质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等,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的爱国热情,奔赴抗日前线。在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主解放的斗争中,音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是突出"励志"主题。这类歌曲主要抓住词曲作者的个人生平事迹和典型事例来对学生进行典型教育,例如:音乐大师贝多芬,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四十五岁失聪,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屡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写下反封建、争民主革命热情的不朽名作《欢乐颂》《命运》等著名交响曲,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追求光明、自强不息及与命运抗争的人格魅力和光辉形象。再如,周杰伦在创作《蜗牛》时还没有大红大紫,还在替别人写歌词,正如诗中的这只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这个“壳”是梦想,是不是向生活屈服,可他放不下这个“壳”。但蜗牛的壳虽沉重,却能为蜗牛挡风遮雨,梦想能让他心中有阳光,周杰伦并没有泄气,他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这也是这首歌曲的精神内核,再结合周杰伦自己的成功经历,无疑对孩子们是有正面的鼓励作用的。
        三是突出"情感"主题。这一类歌曲主要以"爱"为主题。比如《父亲》《感恩的心》等,让学生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的道德教育。古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不知感恩,必无善行;社会不知感恩,永无和谐。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舒缓者我们的人际关系;感恩,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正如: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演唱的《老师我总是想起你》这首饱含深情,歌声与心声紧紧交融,师生之情感天动地。“每当我攻下难关得到奖励,老师我总是想起了你,想起你亲切的面容,想起你和蔼的话语...”朴实无华的语句起伏缠绕,接受的教诲、得到的关爱、收获的成功、一幕一幕画面都如蒙太奇一般流淌在听众面前。歌唱老师,仿佛也在歌唱慈母。人生过往,或多或少都遇到良师指引。使学生感受其作品的内涵,再通过学唱歌曲,将感情完全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就会使人在道德、情操、品格、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有效拓宽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路径
        (一)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拓宽路径、空间上下功夫,切实处理好"主阵地"和"副渠道"的关系,做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如汪峰的《我爱你中国》中,歌词“每当我感到疼痛就想让你抱紧我…就像某个人的手臂紧紧搂着我的肩膀…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也为你自豪”,是宏大的爱国叙事。该曲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充满抗争、永不言弃的信念,优雅富有诗意。任何美和震撼力的艺术,影响力更在灵魂以及精神,这首作品就充满这种对人的价值、生命和希望的讴歌,让最失败的人都能得到向上跋涉的力量,最失望的人都能得到精神温暖。
        (二)通过作品欣赏,多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欣赏教学不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比如,在欣赏歌曲《青春舞曲》《瑶族舞曲》《梁祝》时,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同繁荣。在欣赏《红旗飘飘》《北京欢迎你》《国家》等歌曲时,通过观看多媒体短片,让学生了解近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切感受到非典时期的大爱不倒、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汶川地震的毅然挺立、誉满全球的中国抗疫模式……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尽量挖掘出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涵义,从而达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价值观教育,仅靠音乐课堂来实施是远远不够的,要给学生实践的舞台,通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和爱好,使青少年成为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音乐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来选择。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舞蹈、器乐等。如在合唱教学中,特别讲究整体的艺术效果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整个合唱队各声部的和谐统一,队员要顾全大局、协作友善、默契和谐、平等一致,方能在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以及音乐的理解、感情的投入上做到步调一致,才能发出真正感人至深、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合唱的音响。
        (四)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时时刻刻在约束人的表现。
        音乐传递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贯穿于音乐课和音乐活动中逐渐渗透,以期在新时代能更好地培养人、教育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践行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