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维:助推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陈桂兰
[导读] 课堂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提升有效教学。而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陈桂兰
        南京市六合区金陵中学   211500
        【摘要】
        课堂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提升有效教学。而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学科。
【关键词】辩证思维  多角度思维  生活化思维
【正文】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学生的意识当中属于小学科,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起来也费劲。其实,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学科。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是一种世界观。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在教学《少年有梦》一框时,学生谈及自己的人生梦想。
        学生A说:“我小时候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和好朋友一起创业、一起设计衣服,一起挣钱。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养活自己,又能永远在一起了。但是,我后来想了想,我好像不适合服装设计,我更喜欢写作,我想成为一名作家。”
        “梦想变来变去,还有意义吗?”
        学生B说,人生要立长志,一旦树立人生目标,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实现,不能改变。
        学生C说,原先的目标不合适了,我能改变吗?
        班里陷入了讨论:梦想能改变,梦想不能改变,两种声音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
        教师说我来给大家说个故事。有一个人,想研究实验物理,在实验室里不断研究,却总是失败,别人戏称“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他”。后来导师建议他不妨转向研究理论物理,他做了,成功了,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大家知道是谁吗?
        学生:“杨振宁教授!”
        教师:“是的,还有一个人,三改个人理想,后来弃医从文,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鲁迅!”
        “那杨振宁和鲁迅他们更改个人理想,这有意义吗?”
        …………
        经过大家的讨论,学生们达成了一致:梦想应该坚持到底,不能随意更改,有压力才有动力,要为之奋斗;梦想也可以更改,当与现实差距太大的时候,调整梦想才能更好地实现梦想,也应该将个人梦想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梦想,都有意义。
        这样的课堂,在学生困惑的时候,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运用辩证思维,更好地分析问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了学生学科思维。类似的教学实例有很多,比如在教学“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上,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对自己的评价是不骄傲也不能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既不盲从与不忽视,客观冷静地分析;还有网络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等,这都是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事物,进而促进有效教学。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辩证思维的方法,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思维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人们认识事物也就有了多方面,可以从正反,可以从内外等。因此,对于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与就与了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正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同一问题,我们更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如此,也才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认识事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中,学生分析问题更需要多角度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好地认清事物。
        在教学《学习伴成长》一框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争辩学习,追思为何而学”。
        学生A:“学习可以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学会很多本领。


        学生B:“学习可以让我感受到快乐,发现世界的奥秘。”
        学生C:“学习可以让我体验不同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
        师:“学习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个人的幸福生活奠基。那么,学习除了对自己有意义外,还有其他价值吗?”
        ……
        学生:“每个人都学习,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会提高吧。”
        教师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对他人、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了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也是国家、民族的事,也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国家为教育事业所做的努力:在大政方针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全社会范围内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在我们学生身边,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思维没有打开的时候,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所需要的。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看待学习,可以更加清晰、准确的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认识更深远、更全面。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多角度来思考,比如对一件事谈影响,可以从积极方面,也可以从消极方面来谈;对一件事,提建议、出对策,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相关部门、媒体、国家、社会等角度来思考;认识一个新事物,可以从这个事物的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做来认识,也可以从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来分析……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思维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生活化思维教学,是非常有效的,生活能为许多实际问题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根据,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内容。
        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一框时,学生畅谈交友的困惑:
        学生A说:“小学时有一次上课老师提问,我好朋友,也就是同桌,回答不出问题,我在下面悄悄提醒她。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她就生气不理我了。”
        “你觉得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
        “是的,好朋友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况且还是在学习上。”
        学生B说:“不对!课堂说话是不对的!”
        “我是好心告诉她的,小声说的。”
        学生C说:“我觉得可能是课堂上你告诉她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她觉得没面子!”
        学生D说:“好朋友是要互相帮助,但是要分时间、地点。其实不会的地方,下课说给她听就好了啊。”
        ……
        大家七嘴八舌谈了很多,逐渐认识到: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与帮助,得到来自朋友真正的关心、理解与尊重,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类似这种课堂上好友的“困难”,我们需要运用智慧给予帮助,要做到不伤害朋友的自尊。在交流中,大家还认识到了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需要互相帮助,但是友谊也要坚持原则等。
        在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实就是源于生活。例如教学“学会学习”时,可以就学生身边的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对策,是学习兴趣缺乏?还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学习方式单一?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这样源自生活中的案例,学生熟悉,乐于探究,最终也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积极影响。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进行分析,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学会生活化思维。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本文所述,只是学科能力中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在学生学习遇到困惑的地方,帮助学生及时澄清,锻炼学科思维,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促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金陵中学   陈桂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