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文俊方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后期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希望能给一线的小学科学老师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模式;意义;实施问题;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刘杰(1993—),女,汉族,湖北随州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学术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文俊方(1993—)女,汉族,湖北枣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财政。
在小学阶段,课堂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阵地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状态下吸收科学知识,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下降。而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师生和生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便于发挥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主体价值,使得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鉴于此,本文对“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展开深层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共同行动,相互配合,实现共同学习目标的过程,是许多国家广泛应用的一种创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弥补自身短板,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合作学习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只有通过具有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互动活动,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认识合作学习模式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更加高效地实施小学科学的教学,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另外,科学是一门在小学阶段开设的,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知识为一体的教学课程,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探究能力培养及严谨科学态度形成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小学科学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依靠以往的课堂讲解方式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的参与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得到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复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科学知识主要以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和原理为主。只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思维是很难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的。这就导致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缺乏。因此,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满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渴望探究的内心需求,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是引导人们高效解决问题,迈上成功的助推剂和润滑剂。现阶段的小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方面,都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但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适应未来必需具备的一项综合能力。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
(三)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培养的过程,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缺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无法进行自身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而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学生之间会通过互相交流、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自身学习结论的交流、分享,使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其他学生思维方面的引导,从而使自己的学习结论逐渐得到完善,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问题
(一)学习小组划分缺乏科学性,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合作
学习小组是学生在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的基本单位。学习小组划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无法对班级内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或者无法科学地把握学习小组划分的原则,对学习小组的划分缺乏科学性,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互动学习,影响了合作学习模式效能的发挥。
(二)合作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参与程度不高
在小学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具有充分的参与意识,实现自身能力的锻炼,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合作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仍然占据着合作学习中的参与主体地位,一些内向、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自信心缺乏,不敢或不愿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从而导致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如果每位学生都不能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实现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
(三)合作学习活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有效性
教学目标作为一种教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明确的指向性。而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由于科学专业素养的欠缺及对合作学习模式内涵的不正确认知,很难为学生提出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目标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使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常常流于形式。
四、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和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非常具有必要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发挥群体性的积极功能,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环境中对小学科学课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呢?笔者根据阅读的相关材料和文献,结合自身对合作学习的经验和理解,对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提出自身几点拙见。
(一)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地划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小组是基本单位,而小组成员则是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效用的元素。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组员分配主要以座位相近原则进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制约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价值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地划分。
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侧面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详尽地了解,为学习小组的科学划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科学的教学需求,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小组的划分,以此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座次,组织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相互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更加自主地学习与观察,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原则,将4~6名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使班级内组成若干组实力相当的学习小组,每组学习好的学生带学习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态度严谨的学生带学习态度马虎的学生,从而形成合作学习过程中同组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学习小组间公平竞争的学习局面,有效地实现了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成员间的合理分工
在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能提高合作小组内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也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组内成员合理分工的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习小组内的成员推举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职务,使其担负起组织、监督的职责,促进本组内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在确定了小组长的职务以后,教师还应指导小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兴趣及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如,内向细心的学生可以担任组内的记录工作,而性格外向、口才良好的学生可以担任小组学习结论阐述的工作。这样就实现了组员间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发挥特长、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一般小组内的成员角色主要有学习小组长、实验操作员、书写记录员等。例如在《筷子“折”了》一课,学生在以小组的形式对“筷子‘折’了”现象进行探索时,首先,小组长明确本小组的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员明确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记录员根据实验的现象进行记录。其次,小组成员在一起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资料查阅、分析讨论,最终得出结果。最后,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讨论方向、实验结论告知教师,让教师进行评价。在小组成立的初期,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角色指定,待学习小组逐渐成熟后,小组内部的角色要进行定期轮换,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不同的小组角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明确、合作流程清晰
教学目标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为解决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各个小组要明确学习目的,并且要有清晰的合作流程。教师要加强对科学学科专业素养的发展及对合作学习模式内涵的正确认知,为学生提出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小学科学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让各个小组明确学习目的,有清晰的合作流程。一是防止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知道做什么,浪费学习时间;二是防止学生没有清晰的操作流程,乱做小组探究实验,造成课堂混乱的现象。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自然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因此,首先,教师要根据小学科学课堂的教授内容,引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明确学习目的。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假设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观察、分析能力,还是进行有效实验操作的重要依据。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进行实验结论的总结,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结论开展其他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得到这些现象所含的自然规律。
(四)正确的合作学习需要结合恰当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堂,教师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发挥小组合作的真正作用。比如:学生能力有限,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进行学习。又如: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多个答案、多个思路、多个不同观点时,也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相互启迪进行学习。再如:一些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快速完成时,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同学之间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进行学习。
结合恰当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的核心环节。如在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首先,教师通过教学需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划分,形成适于合作探究活动开展的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牛顿发现重力现象故事的讲述,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情境,如“同学们,知道苹果为什么能自己掉落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在这一情境或问题的引领下,实现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意识的提升。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学生都能将自己的学习观点进行积极地分享与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最终形成学习小组内完善的探究结果。
五、结语
合作意识是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提出的必备素质,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合作意识才能更加良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分配合理的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让学生相互帮助,带着任务去学习;明确教学目的,合作流程要清晰,让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作用,让学生真正达到综合素养能力全面发展。学生们在学习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为自主意识、能力的提升、合作能力的发展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此外目前的合作教学模式不是十分成熟,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用更多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科学,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金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09):46-47.
[2]赵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才智,2019(24):135.
[3]于明.浅谈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3(20).
[4]丁奎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2-103.
[5]黄克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的探索研究[J].华夏教师,2020(17):35-36.
[6]李玉莲.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69-170.
[7]郭洪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