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杏妹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初级中学
[摘要] 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协同发展,搞好“导”和“学”互动关系,以探究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民主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互动 探究 主动 思考 创新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向: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的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这些,都给我们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互动探究性学习”正是实现这三大转向,冲击传统教学的最好方式。如何将“互动探究性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在开展互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
首先教师必需重新定位。平日,我们好似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记,这倒也便当,知识似乎也灌下去了,可就是一遇检测,问题就出来了:明明讲得清清楚楚的东西,他却迷迷糊糊;明明再三强调的重点,他却懵懵懂懂,甚至张冠李戴,笑话百出,更不消说有什么发挥与创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恐怕是老师包办一切,而学生缺乏自己的思索与辨认。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死扣教材,奉教材如同圣旨,生怕有所误漏。这样教学也不可避免“填鸭”或“变相填鸭”。学生除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别无选择,这与互动探究式学习的主旨显然相悖。互动探究式学习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不再是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到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其次,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互动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乐学”思想作了全面而辩证的阐述。怎样使学生以学为乐呢?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我教《沁园春?雪》时,和学生一起来了个朗读比赛,学生非常踊跃,很多人比老师读得好,他们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特别是几个男生读出了词的豪放、磅礴的气势,显示出崇高、阳刚之美,真是给人美的享受,课堂上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好。当堂,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背诵出这首词。于是我放开手让学生来讲解。他们或从字来谈词的意境,或从词来讲自己的理解,或直接说自己的观点、看法。没想到他们对字、词的理解会如此透彻,对句子的理解会如此深刻。
以前,总认为学生不懂,把什么都讲出来,只要他们带上耳朵听就行,上课总是一再强调:“听讲听讲,听老师讲。”至于听进去了多少是个未知数。而这次学生争着谈自己的见解,个个思维活跃,踊跃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积极探讨。见他们兴致勃勃,我就顺水推舟,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写一篇赏析。他们的赏析或从时代背景出发对词进行评析;或由点到面对词进行评说;或直接对词、对作者进行评价。他们挖掘出了《沁园春?雪》中那宏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含蓄深厚的艺术特色。如有的学生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入题,总括了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但词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足以看出毛泽东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独具艺术慧眼,将恢宏开阔的境界,深刻新警的思想寄托在词中……”有的写道:“《沁园春?雪》,音节之美,真有珠玉之声。而情景相生、议论风发、大气磅礴,使人眼界开朗、心胸壮阔……”还有的说:“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此外,他们在评讲他人的赏析时,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有由衷的赞美,也有诚恳的批评。
互动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从容不迫地进行朗读、讲解、鉴赏、评说,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识风采,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探究式学习。这样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学生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但无法代替个体活动。学习的途径,只能是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而不是通过教师上课讲授。就像学习打篮球,看再多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上场去打,在打球的过程中感觉、总结、掌握打球的技术。因此,如同在打球中学会打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互动探究式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训练中,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讲解台湾作家三毛的《人,又少了一个》。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能否改为《人,又多了一个》?”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意识到这位学生的问题很有趣,就忙抓住他刹那间的灵感,问:“此话怎讲?”那位学生说:“文中所写之人并没有死,只是变更了她的所在,从‘一边’滑向了‘另一边’,‘那一边’少了一个,‘这一边’不是多了一个吗?因此,从‘这一边’说,就可以说成‘人,又多了一个’。”这位学生的“奇谈高论”使全班刮目相看,使全班同学对原题的理解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勇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稍加点拨,学生明白了:作为真正的人(即有人格有自尊心的人)的确少了一个;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既没多,也没少;作为加引号的所谓的人,确实是多了一个。弄清了文中“人”的内涵,文章就更好理解了。于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题目的妙处,要学生们更换标题,有几个学生的标题确有独特的创新。如“一个躯壳,两个灵魂”“一个异化的人”。看来,原题的精髓和神韵是被化用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学生的潜能是座“金矿”。我为我的学生骄傲,我深切感到互动探究式的学习是成功的,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我也应该反思,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某种程度是否抑制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我也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不足,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能多学点,走到学生的前面。我必须重新定位,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使座座“金矿”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