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庞彪
[导读] 《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桥梁工程系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庞彪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216
        摘要 《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桥梁工程系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桥梁工程”课程的现状,本文针对“桥梁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改革方案,即优化“桥梁工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桥梁工程";课程教学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急需对教育模式践行新改变,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桥梁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交通与土木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课。《桥梁工程》课程在《材料力学》中学习,以《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为基础,而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于“桥梁工程”。《桥梁工程》课程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适应现代交通快速发展的现状,探索本学科的学科建设十分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工程”学科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人才的含义
        人才不仅仅是劳动者,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知识、经验、技术、健康等定性因素。但不可否认,人力资本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投资逐渐形成的。因此,培养和培养具有更多人力资本和更高人力资本素质的人才迫在眉睫,而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其核心体现为一种集意识、情感、意识、动机于一体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是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技能,以异质的创新知识打破规则,挑战,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在系统和技术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管理和知识属于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是简单地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初级生产现场,而是通过长期学习和反复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表达、管理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精通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将其运用到技术研发、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中。
        二、“桥梁工程”学科的授课现状及原因
        分析对我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开设“桥梁工程”的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学院都受到教师费用限制。课时、单元操作方法随着实践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实践科目呈现出日趋弱化的趋势。现场实践的弱化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上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桥梁施工原理和施工技术缺乏直观的理解,使得专业知识难以融合。这个专业毕业的人经常去工作,以后无法自己做这份工作。
        (1)学生普遍重理论,重实践
        “桥梁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各种桥梁的特性和结构特性车辆和人员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结构分析与计算、施工工艺等方面。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对设计计算感兴趣,而忽略了桥梁的基本结构,计算往往与实际工程脱节,缺乏“工程”学习过程的方法和方法。
        (2)现有教材内容枯燥
        桥梁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复杂的力学计算从传统教材内容来看,学生学习复杂力学对计算感到厌烦横向分布和内荷载弯曲计算力矩和剪力缺乏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桥梁技术理论和计算方法困难,而且这些年来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因为教师的更新速度' 实际工程案例跟不上桥梁工程的发展,缺乏与时俱进的教材,我国交通工程系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桥梁建设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明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新工艺的应用,必然会导致桥梁工程的变化和新法规的出台。教科书提到了新标准的公路,但教材中的大部分计算例子还是以20辆以上的汽车为基础计算的,不方便学生课后学习,但也增加了难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实际需要,如何在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广泛、更新的桥梁过程知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教学方法、评价改革亟待完善
        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结合“桥梁工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然而,教育改革的成效仍不尽如人意。所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桥梁工程”课程的认知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桥梁结构模型。《桥梁工程》通过制作“课程教与学,创新学生评价体系等”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提高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等。这些实验措施符合培养应用型特殊人才的目标,所以要不断提高“桥梁工程”教学水平。成绩评价主要包括作业、出勤、期末成绩,难以全面客观评价学生能否完成作业、课堂参与、互动参与。但是,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有必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用新的指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明白“学以致用”,而不仅仅是获得学分。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
        (1)课程优化与教育内容更新
        运用新的教材紧跟新规范、新结构、新技术,章节编排创新,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加强概念、原则、方法和规范的规定,弱化繁琐的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桥梁受力特点、结构结构、施工方法等结合国内外一般工程实践,详细描述设计理念、工程难点、创新点等。工程实例与理论培训相结合,可以弥补实践联系的不足,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互联网+教育”的趋势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的创新,也影响了传统的教育和组织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不能仅限于45 分钟的课程。桥梁工程的内容很多,课时相对较少,教学是无止境的和难以理解的。此外,关于如何设计和建造桥梁的教育,文字和图片太难理解了。在线学习平台和课堂培训课程的帮助应该补充在适当的时间推动学生所需的信息量,包括典型的桥梁示例、施工视频和灾难性课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解力,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轻学,学生参与度低,阻碍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展示分工、资料检索、总结归纳、纸上写作、表达与沟通等能力,各有侧重。(3)评价体系的重组和评价方法的改进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工程技术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摒弃传统的“以分数为基础、以能力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忽略”课程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自主性、基础知识和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力求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自主性评估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在线学习平台上的活动。基础知识和能力评估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反馈中。考试的创新问题表现在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综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试题的比例,提高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素养与创新意识测评主要包括网络平台学习报告、科技论文。撰写学生主题的“讲座”、学习报告和课程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他们通过文献检索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总结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讲座”的主题是主要审查学生的专业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专业的衔接问题。
        结语
        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坚持执行新标准,重新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入“互联网+教育”理念,搭建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钊,洪浩.桥梁工程课程中混凝土桥梁教学内容及问题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58-60.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S].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S].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
        [4]高燕梅,刘东.现代工科院校桥梁工程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6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