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小学校点布局及其教学空间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刘翔宇
[导读]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2016年起,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流动,市政建设和新区发展,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等因素
        刘翔宇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财务结算中心  443000
        摘要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2016年起,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流动,市政建设和新区发展,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等因素,西陵教育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过程中,基于自身特点在中小学校点布局及其教学空间创新利用上进行了新探索,宏观上科学校点布局,微观处翻新教学空间,在优化教育资源上不断探索,实现“学有优教、幸福西陵”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 县域  校点布局  空间建设
        一、研究背景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指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利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
        从国家发布的两个五年教育规划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其中统筹、布局好教育资源是关键点。2013年国家开始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持续改善学校教书育人环境。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奋力前行。
        二、西陵区中小学现状特征
        西陵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中部。东西最大横跨10.0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43公里。国土面积58.97平方千米。辖学院等7个街道和西陵经济开发区。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在推进西陵区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规模增加较快,但适龄人口数逐步减少。
        根据2012-2020年西陵区人口规模统计,到2020年西陵区常住人口55.06万,较2012年增加13.06万,增幅为31.09%。同期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20年小学在校学生数16536人,初中7452人,与2012年相比小学人数减少2729人,初中增加739人。整体在校学生数减少1990人,减幅7.7%。进一步说明西陵区中小学适龄人口减缩。
        2.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更加追求高质量教育。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教育需求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老百姓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刻挑战。西陵教育在经过“全面改薄”系统工程后,整体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改善。但面对旧城改造、市政建设和新区发展,政府部门要实现“创造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分布。
        3.区级教育资金投入放缓,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同时要求地方政府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的主体责任。西陵区在经历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以及老旧城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现状,区级财政经济明显下滑,教育资金投入有限,教育资金的高效利用显得更为重要。
        三、均衡发展背景下中小学校点布局及其教学空间建设思考
        1.高位谋划,区域统筹。
        教育的先进是最持久的先进。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战略地位。每年召开教育专题办公会,将校点科学布局作为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广泛征求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部门意见,研究解决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宜昌大城建设步伐加快,西陵人口迁徙北联东进,结合西陵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梳理了区内教育资源布局现状,同时对来来城市人口分布趋势及生源进行合理预测,围绕优化调整校舍资源布局、全面推进“改薄”工程的目标,落实郊区“新区”配套学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校舍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出教育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即:依法依规,高位均衡原则;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重点推进。

分学段定位调整重点:小学突出“优化均衡,方便入学”,中学突出“整合资源、提升效益”,将唐家湾片区、西坝片区、东山片区、葛洲坝片区作为重点调整的区域,结合全区经济建设列出分步建设的时间表。通过抢抓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及旧城改造机遇,持续推进学校建设。
        2016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3.8亿元,用于学校基础建设。新建、改扩建及维修改造学校20余所,校园面积增加了30867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了25159平方米。增加学位近2000个。
        2.坚持标准,有章可循。
        坚持标准建设,统一规范管理是项目建设的基础。西陵区制定《西陵区教育系统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程》,对所有项目实行“四制、七统一、三个一”管理模式,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质量监理、统一资金拨付、同一项目审计、统一竣工验收,坚决杜绝层层转包、分包现象。坚持公开透明,建立公示制度,校安工程的技术标准、实施方案、工程进展和实施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建设、勘察、鉴定、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主体严格执行基建基本程序,严把建材质量关,确保建成一所、安全一所、放心一所。
        3.基础到位,留足余地。
        学校一旦建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固定的,但教学空间却需要根据教学观念、课程设置的变化而定期翻新。但教学空间的翻新,特别是物理空间的翻新需要一些基础条件。
        一是严格控制班额。执行国家对中小学班额的规定,中小学最大班额不超过45人。尽量减小班额,班额缩减到30人左右,推行小班化教学。将班额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这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重构教学空间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是接通校园网络,逐步增加校园网络出口宽带,达到每所学校外网出口带宽不低于室500M,所有学校实现WIFI全覆盖。
        三是按国家标准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并且建立教学设施设备定期更换机制。
        4.主动介入,为我所用。
        学校建设,特别是起初的空间设计,教育部门和学校参与不够,往往是政府同意建学校,设计部门设计,建设部门建设。建设完后交给教育部门使用,没有研究教学和教育发展趋向。教室狭小,风格呆板,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建成之日就是过期之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学校校长、教师要充分发表意见,要充分征求学生、教育专家及其他社会贤达的建议。设计时,校方代表要和设计专业人员保持密切沟通。设计图纸出来后,要专门进行教育专业论证。建设时,学校要始终跟踪,始终树立“为我建设“为我所用”的观念。
        5.空间异构,资源整合。
        校园是传承、创新文化的地方,让人驻足品味,有学生“撞学”的元素和可能。
        一是减少限定,改革开放现有空间,如将教室内外固定的装饰变成可方便地拆卸、更换的学习成果展示板块,改变各种功能室的管理办法,开放更多让学生可以自由出入,通过、停留的场所等等。
        二是让大的空间具有弹性,使原有空间能够自由划分,适应多种活动的需要。对教室和功能室进行全面改造,主要是想方设法扩大面积,建设“一室多区”。每间教室要有相对独立的听讲、作业、网络学习和活动区。将部分小教室腾出来,改造成个性化学习室,供学生独立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大力倡导建设学科教室,放手让学科教师和学生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装扮教室,学生走班上课。  
        三是将功能相似的空间或功能相异的空间进行统整,形成复合空间,如把教室和实验室就是功能相似的空间,办公楼和教学楼,办公室与图书室,备课室与教室等则属于功能相异空间,如果通过一定方式实现功能复合,就会增强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大大拓展教学空间,形成独具特色、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室。
        科学的校点布局从地理空间上为区域教育资源优化奠定了基础,教学空间的建设及后续翻新潜力则直接影响着教学理想的实现和教学形态的存在。“空间改革一小步,却是教育理念改进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翻新学校空间》[J]人民教育,2015(12)
3.《为儿童构筑更好的学校空间》[J]人民教育,2015(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