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韦喜敢 梁春锋 刘峰 周吉成
[导读] 根据最近发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学领域对输血科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韦喜敢    梁春锋     刘峰    周吉成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1
        摘要:根据最近发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学领域对输血科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必须积极建立完善的输血教育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为负责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和高素质输血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医学院校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优化设计等方面着手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医学院校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建设与思考
引言
        在输血医学领域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医学界对临床输血治疗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安全输血、成分输血、有效输血、临床输血治疗的新型输血概念应运而生,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同,对临床输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条件。针对于此,医学院校必须积极推动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的深化与改革,明确未来临床输血与治疗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有效提高临床科学检验与治疗水平,为医学界培养大量高素质临床输血人才。
1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部分医学院校并未单独开设输血学课程,而是将其整合到临床检验基础中的血型与输血检验这一章开展教学。现阶段大多医学院主要将《临床输血学检验》作为教材,但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然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的问题[1]。基于此,医学院校开展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时,可以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特点,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积极引入全新的教学内容,科学整改和修订临床输血学检验相关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首先,结合学情适当精简教材内容。对于理解难度相对较高的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精讲的方式缩减课时,尽可能突出强调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实习工作要求还需要围绕着操作技术进行重点教学,如学习红细胞血型检测相关知识时,还可以深入讲解交叉配血、悬浮红细胞的处理、酶处理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在正式学习前认真抄写实验原理、实验流程,通过反复练习的方式掌握实验步骤,在课程学习完毕后还需积极提交实验反馈报告。其次,归纳与总结教学大纲,突出强调教学的侧重点。临床输血学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大纲和教材,还可以在授课教师的辅导下科学编制自学提纲,通过列示表格的方式突出强调各篇章的重点内容,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学习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有效降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难度。
2 引入新型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提高医学院校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效果,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学生心理状态以及学习时长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尽可能使课程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在备课过程中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将外在教学目标内化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并在问题驱动下完成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可以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先进的器材设备和技术手段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问题教学法与趣味教学法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问和抽查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例如,在讲解血液成分及制备保存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提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输过血?知道哪些成分输血?输血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等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调研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结合病案分析等方式进行探讨交流,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正式教学时要求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阐述自身观点,鼓励小组成员或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更新知识结构
        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教师队伍支持,在教育教学工作正式开展前必须大力培养素质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3]。在基础医学研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先进的高新技术逐渐在输血领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适用于临床输血学检验和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应运而生。这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在透彻理解教材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拓展自身理论知识储备,及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学科教育相关信息,通过动态性调整的方式将新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学科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定期组织授课教师亲临其他院校进行学习或者参加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为输血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赋予全新的内涵。此外,高校还可以分批次指派授课教师参观市中心血站,要求集中在了解血液及血液组成成分,以及血液制备存储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制作成录像片,以供理论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直观立体的影像参考。
4 优化课程设置,融入其他专业课程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输血学检验技术和相关课程都是在本科第三学年开设的,这门课程的涉及范围相对较广,通常需要涵盖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临床检验、内科学以及外科学等领域[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临床输血学相关理论知识,有效解决输血科实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将该课程安排到五学年制第四学年第二学期或者四学年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也就是学生正式实习的前一学期。
        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临床用血管理文件,相关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临床书写技术的操作规范,充分了解临床输血的适应症状和基本特点,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综合评估输血参数指标,科学制定输血方案。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不良输血反应,临床医师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将输血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同时认真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实际上部分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知识的了解过于浅显,很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延误。基于此,医学院校可以积极将《临床输血检验》这门课程融入到医疗和护理相关专业课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卫计委对临床输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血学与输血检验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增加。而新增临床输血治疗技术对输血检验和治疗的教育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部分医学院校在检验教育方面逐渐实行了五改四制,对临床输血检验技术的教学工作也予以了高度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临床输血检验》的实验实习课时次数,尽可能融入输血相容性检验的所有项目[5]。同时我们发现输血涉及输血科工作人员与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才可以较好的完成输血,不论是课程课时如果安排太少,往往输血的整个无法掌握,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结语
        临床输血学这门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是集实验与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特点的新兴学科。在医学院校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理念,积极引入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机械设备,为医学专业课程的合理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整体提高输血医学领域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推动我国医学输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量掌握输血检验技术和临床输血治疗技术经验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凤花,胡丽华,李归宁,王琳.基于岗位胜任力开展临床输血教学[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20,33(12):874-875.
[2]仝岩,陈恒,胡仿琴,牛德亮,任伟宏.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0):174-176.
[3]宁芳.《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教学实践与体会[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06):94.
[4]戴健敏,姜晓星,陈瑞明,傅启华.临床输血学教学中引入实践课程的探索[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07):840-842.
[5]文贤慧,张军华,刘凤霞,马金旗,桂嵘.临床输血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5,28(10):902-9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