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君
江阴市实验小学 江苏 江阴 21443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历史新节点,国家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要求不断提高,于是新课改的风潮愈演愈烈,社会对于教育机构的期盼不仅仅是应试分数的提升,更多的把重点放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综合素养上来。 而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新课改更注重通过创设真实场境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主要探讨场景式项目学习方式的概念、以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场景项目的措施。
关键词:场景式项目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一、场景式项目学习的概念
场景式项目学习的概念主要用于在课堂上设定一定情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景暗示,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反应,既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场景式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灵活,没有固定的流程或标准,教师可以在场景创设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创设场景项目的方式也能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场景式项目学习的策略
(一) 营造正确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场景式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除了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景外,学校本身的学习环境也十分重要。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以营造正确的学习环境是利用场景式项目学习法进行科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在学校中,校方和老师可以通过粘贴板报、树立雕像等方法来营造一个充满科学元素的学习环境,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增长科学知识底蕴的渠道。
其实如今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在学校中布置有关于科学知识的元素,但大部分这些元素中都存在太过官方与生硬的误区,脱离学生能接触到的实际,并不适合针对小学生进行教学。以“气候与季节”的相关科学知识为例子,大部分小学在制作相关板报时大多都只是生硬的讲述气候与季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气候名称对应的地理性质,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一定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但若是在介绍科学知识之外,对地方气候特点所衍生出的独特文化或特色美食,就能有效提高校园科学元素的趣味性,也能利用气候性质衍生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帮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形成独特的可学素养。所以学校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注重环境中元素的合理性、实际性、生动性,可以多增加一些例如美食、自然景色等学生可接触或能产生兴趣的元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深入了解科学教材内容
场景式项目学习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设立相关场景的辅助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开展场景式项目学习教学前,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设立场景和什么阶段创设场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立与教材内容相关、且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了解,综合提高科学素养。
以“土壤和生命”的章节教学为例子,教师在制定这一章节的课堂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准确创设教学场景,教师可以考虑进行户外教学,在保证活动安全性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对“土壤”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中所体现的科学性质。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学习进度和章节知识重点,营造良好的课堂场景,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启蒙。
(三)提高科学教师工作能力
场景式项目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程质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灵活调整,在课前或课堂中展开相关场景教学,来丰富课堂内容,并提高课堂趣味性。所以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本和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场景式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更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师本身的创造力,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要求更高,并且相较于以往教学模式中让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场景式项目学习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控,主张通过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更能满足学生需要。所以在利用场景式学习法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并加以简化、润色,使科学知识能更直观地被学生接受展示出来。
例如在进行“冷热与温度”的章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备课阶段对“冷热与温度”的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整理规划,制定正确的课堂计划。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场景式项目学习法,思考“冷热与温度”章节中的科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帮助学生对科学原理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同时在课堂中加入适当的互动环节,指导学生如何对科学知识进行运用,增加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建立生活化场景式教学
科学学科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学生在日常当中经常能够遇到的自然科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向学生科普水的组成当中,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高温下水能够着火”,当学生接触到这一问题时,必然会产生好奇心,从而引发思考和讨论,由教师进行问题的引导,分析水的组成部分,后讨论得知水的组成部分为氢气和氧气,在高温之下水发生水解反应,探寻得出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明白在高温下水为什么会着火的原因。像此类的情景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研究,能够加深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生活实例,不但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使课堂内容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促使学生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永忠.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家长,2021(18):63-64.
[2]杨俊丹,胡小强.AR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中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1):77-79.
[3]宗若灿.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9(Z2):42-43.
[4]高明清. 教育游戏场景设计与实现[D].安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