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合作下助力成长——农村初中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陈华兵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性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直接执行者
        陈华兵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竹林桥中学   441806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性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直接执行者,两者的通力合作方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确保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处于延续衔接的状态。故此,本文分析农村初中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家校共育

        前言: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且多由长辈、亲属代为照顾。在农村初中学校内,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在学校听不到教师的教育,在家里跟父母顶嘴,人际交往能力差,性格内向孤僻等,不利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探究其中的主要成因则是,家校共育力度不足。因此,为了改善农村初中生的成长现状,则需要加强家校共育,构建开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保证方向一致,获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
一、农村初中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初中校园内部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性作用。家校共育这一教学的理念,一直以来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程度不够深刻,主要就是因为地区经济差异,以及教育水平较差造成的影响。
        第一方面就是在家校共育开展的过程之中,教师和家长双方彼此不认可。很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校园后,教育工作就需要交给教师。教师则认为家长的基本素质不达标,所以无法参与到学生教育的过程之中,这也导致学生的教育被校园所垄断。
        第二方面就是家校共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家长配合程度不高。很多教师通过最新知识理念的学习,已经能够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希望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之中。但是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比较忙,所以忽略了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初中阶段教育存在的缺失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二、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认识,深化理解
        农村地区初中校园内部家校共育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之中,想要真正的发挥出这一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就需要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工作所具有的优势。所以就需要使教师和家长双方都能够提高,对于家校共育所具有优势,对认知程度深化彼此之间的理解。因为当前就业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还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教育目标。


        校园内部可以以教学阵地的主要核心为指导方向,把家校共育这一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传递给家长,通过在农村地区广播、贴字报、宣传栏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使家长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家庭和校园彼此之间相互结合。也需要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有家长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够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配合校园找到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同时,校园内部的各个班主任也需要了解到家长在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因为即便是教师教书育人,但是对于学生也不能够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所以还需要家长配合,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在家庭和校园中的状态,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以及家校共育教学工作有效的改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方式,强化效果
        农村初中地区家校共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传统老旧的方法,主要比较常见的就是家长来到校园中开家长会,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评价每一位学生。成绩好的重点表扬,成绩差的重点批评,中间的学生则受到了忽视。这样的方法就会导致很多家长出现了攀比的心理,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并不愿意参加家长会,甚至放弃了孩子的管教,或者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些形式都影响了家庭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所以家校在合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找到全新的方法和形式,真正的提高这一教育工作开展的整体效果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教育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之中,家长和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模式下,微信和QQ群聊的方法。在群聊中家长提出自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给予解决,也可以与其他家长彼此之间交流教育工作的心得。同时,教师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微信群中以不点名的形式说出存在问题的常见现象,这样家长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也可以采取私聊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避免了家长的尴尬,也能够深化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结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和通力合作,是完成培养人这一复杂细致工作的必然选择,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的共同合作,可起到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对初中生的人格培养、智力开发、良好习惯养成均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现阶段,农村初中学校家校共育存在共育理念匮乏、共育方式单一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强化教育效果,可通过提高认识深化理解、创新方式强化效果展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建立共同合作机制,为农村初中生提供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仇于平.中小学家校共育个案研究及问题策略论[J].当代家庭教育,2021(16):13-14.
[2]任鸿雁.新课程标准下的家校共育问题及其改善策略[J].新课程,2021(21):10.
[3]白雪.家校共育中的“家长观念”问题以及有效对策[J].中小学班主任,2021(09):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