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期待点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曹曼婷
[导读] 每一个孩子都期待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发自内心的爱与期待才能让孩子接纳你,并愿意接受你的教诲,慢慢变成你期待的样子。
        曹曼婷
        狮山实验学校   528200
        摘要:每一个孩子都期待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发自内心的爱与期待才能让孩子接纳你,并愿意接受你的教诲,慢慢变成你期待的样子。让期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需要老师发掘并放大孩子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的一面。其次,需要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能够静听花开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老师的期望要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契合。
关键词:期待效应;赏识教育:正向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影响。皮革马利翁实验用权威的测验结果让老师充分相信部分学生是聪明的,而老师在面对这些学生时便情不自禁地由内向外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认可和期待,并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看法。那些被期望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变得更加有拼劲,认为自己可以克服困难,突破自我设限。
        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无论是成绩优异或是成绩落后,无论是平时表现乖巧还是调皮,都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都期待得到老师的照顾和关爱。“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对学生充满着爱,用期待的目光和言语给予孩子们最真诚的肯定,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会朝着你期待的样子变得更好。
        有些孩子存在不良的习惯,当我和他们讨论存在的问题时,他们会说:“老师,我以前就是这样的!”这些孩子或许曾被贴了标签:他们是不可能认真听讲的,他们是不可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自己慢慢觉得我就是没法认真听讲,一学习我就会走神,这是没办法改变的!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不是的。
        A同学集中注意特别困难,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讲,都会不到五分钟就开始走神,目光停滞,嘴巴张开,并且不提醒是不会回神的。即使提醒了很快就会继续分神。当我和他聊到这个问题时,他就跟我说:“老师,我从上学开始,一上课就发呆,以前的老师都知道。”这个孩子说的时候说得那么理所当然,好像这就是一个铁定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改变的,每个孩子的可塑性都还很强。于是我把这位同学调到我的面前,他一发呆,我就提醒他,经常请他回答问题,尤其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当他答对了,我微笑地说:听课听得不错。两个星期后,我找他来,语气坚定而诚恳地对他说:“你以前上课能听5分钟,现在你上课能听20分钟,老师认为其实你是可以做到认真听课的。”他睁大眼睛看着我,点点头,我知道那个“一上课就会发呆”的标签已经从他的心里剥落了。
         B同学经常说:“我不行,这道题我不会;我不行,我写字慢,作业完成不了;我不行,我是不可能考得上90分以上的……”我和他分析了一番,充分肯定他的优势:“你古文全班最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你那么喜欢看课外书,记忆力也不错,现在你总在85分以上,我觉得你就是可以考得上90分以上”虽然他还是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行,但老师的话,老师的肯定和期待已经烙在他的心底,虽然我没有给他开小灶,但是他却很争气的考到了90分以上。我很兴奋的告知他:“你看我说的不错吧,我就说你可以的。”后来这位同学经常能上90分。


         其实像A同学,B同学的学生还很多,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也不知道自己最近发展区在哪里,经历了一次、两次、三次失败和否定之后,就会陷入“我不行”,“我就是这样”的误区。但有一束光能让他们看到突破自我的出口,有一种力量能让他们改变,那便是发自老师内心对他们的期待以及肯定。
        心理学研究证明:“受教育者,特别是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往往首先是从教育者那里得到的。在他们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对于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就像镜子一样折射着他们的形象。”作为教师,我们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居重要地位,学生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能不断地感受到老师在目光和言语当中的鼓励和肯定,就会逐渐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上,每次表扬都会让更多的学生做得更好,情绪更高昂,思维更加活跃。每一次鼓励都会让学生更愿意去参与和展示自我。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方,教师需要主动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学生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可以改变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机会。
        让期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的信任,发掘班内每一位孩子的闪光点,在不足中找优点,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的一面。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可塑之处,我们也会充满着希望,对他们充满期待。有人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能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一些“不漂亮”的孩子似乎一无是处,恰恰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信任和和鼓励。你只有先相信学生,学生才能在成为好学生的路上变成真正的好学生。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舞的话语,一个坚定的大拇指,一个欢喜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抱抱都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意,并愿意放下戒备接受你的建议,来亲近你。
        其次,需要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能够静听花开的声音。盖拉蒂一开始面对皮革马利翁真诚的期待并没有任何反应,依然还是一座雕塑。我们在对学生充满期许时,难免会有不尽人意,恨铁不成钢的失落感。教师确实有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已经对学生掏心掏肺,期盼着孩子能够有所改进,但我们要明白懂得不代表做到,改变并非轻而易举。皮革马利翁单方面付出的煎熬和绝望并没有让他选择放弃,而是做进一步的努力。终于盖拉蒂成为了他所想的模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变和塑造一个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耐心反复的教育。
        最后,过高和过低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老师的期望要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契合,从学生出发,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渴求和愿望,给予学生适宜的期许和适时的肯定。我们班一位学生上课时经常是东倒西歪的,说教和提醒对他没什么作用。但每次大力表扬他附近坐姿好的同学时,他便会稍微坐好。虽然只是稍微坐好,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但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努力了,他这时候一定期待你的表扬。我们一定不能因为没有达到原本的期待就错失了一个让他变得更好的机会。事实也证明,在他稍微坐好时表扬能让他一整节课精神状态好很多,好的坐姿能保持多几分钟。
        高高在上的强行命令和要求,亦或是爱理不理的放养和放任都将让孩子渐渐疏远你,所有的教育都将是空谈,只有发自内心的爱与期待才能让孩子接纳你,并愿意接受你的教诲,慢慢变成你期待的样子。
参考文献:
【1】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梏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赵云靖.教育教学当中心灵的信任与期待[J].基础教育与教学.2018.5
【3】张练.浅谈“期待效应”在后进生转化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文化.2020.1
【4】窦桂梅.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