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面点组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探讨——《茶点》教学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熊晓曦
[导读] 茶点是中国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茶点的制作学习又需要中式面点课程的技术支持,只有两个课程的教学相互融合才能达成学习目标。
        熊晓曦
        襄阳技师学院  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茶点是中国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茶点的制作学习又需要中式面点课程的技术支持,只有两个课程的教学相互融合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在中式面点课程中开设茶点制作,既是茶文化的传承学习又可提升面点制作技术。跨学科的融合课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都需要高效的课堂模式来做支撑。
关键词: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


一、课程分析
        《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是让学生掌握面点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面点制作原料选择、面团、馅心、成形、熟制等工艺流程,掌握各类面点制作的核心技能,从而达到岗位职责所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根据烹饪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中式面点师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以面点制作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教师讲解面点理论知识和演示面点制作过程为辅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为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面点制作为目的,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中有一个项目是面点的组合在实践中的运用,对这个项目,结合学院中式烹饪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发出一个新的学习任务,就是制作中式茶点。茶点的搭配要性味相合,即食性要适应茶性,食味要与茶味相合。有行家总结了3句话:“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记住这句话,就算抓住了总纲。本文基于茶点中“甜配绿”的原则,选取绿豆糕作为教学品种。
二、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该班是中式烹饪高级班的第三学年,已学习面点技术和茶艺基础知识两门课程,学生已具备扎实的面点基本功,对于成品的制作与开发兴趣浓厚。除专业技术外,还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职业素养。通过本次茶点系列课程的开设,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2)教学思路。在已有的面点基本功基础上,制作相对简单的绿豆糕成品,既是对基本功的检验,也是为后续的复杂茶点制作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教师指导、对比评价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并在课后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技能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教学过程
        课前阶段:教师下发学习任务——绿豆糕的制作,学生们先搜集关于绿豆糕的相关资料,比如绿豆糕的发源、来历、蕴含哪些文化意义、具有哪些功效、正确的食法用法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搜集绿豆糕的制作方法,观看制作视频,然后将搜集的资料整理成笔记。课前阶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会整合信息,并进行知识准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针对性。
        课中阶段:(1)复习、引导。复习前面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同时为本次课程的技术操作提供基础支持。创设工作情景,引出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便教师更好地引导探究过程。(2)分组、确定制作方案。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入小组协作模式,组内成员共享课前搜集的关于绿豆糕的相关资料,边倾听边对自己的笔记进行补充整理。通过资料共享、探讨讨论的方式,小组内成员确定绿豆糕的制作方法及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若意见相左,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高效的探讨,最终获得一致认可的结果。若结果未达成,教师需要及时指导解惑。同时,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前面学到的知识,也有些是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在分析过后学生自己能够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各小组制作方案确定后,发布方案,由教师统一进行点评,并对突出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后续学习任务顺利进行。(3)任务实施。分组领取制作原料,绿豆、白砂糖、黄油、糯米粉、模具等,组内分工合作,根据任务要求,方案步骤,开始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探索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在这一阶段给予适当的条件和帮助,采用讲授、演示、巡回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点的同时,有针对性的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绿豆糕的配方,各原料分量的占比关系,这部分是教学重点,尤其是绿豆初制时在锅中烹煮的时间和火候,这关系着后续绿豆泥的口感是否软糯。绿豆泥在锅中翻炒的手法,怎样能得到表面光洁油润的泥团这是教学难点。教师可采用讲授、演示、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一一突破。(4)展示学习成果、评价。这一阶段是学生在组内、组间展示自己完成的项目成果。评价分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较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5)课程总结。通过学生复述,由教师或学生总结任务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强调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6)课后拓展。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学生已有制作绿豆糕的实践经验,请学生们自主选择一种和绿豆糕类似的糕点进行制作,并将成果反馈给教师,以此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7)打扫教室卫生,课程结束。
        在中式面点课程中加入茶点的制作学习,实则是面点与茶艺这两门课程的相互融合,既能提升学生们的面点制作技术,又能增进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融合课程在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均衡又要有所侧重,想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高效的教学模式来做支撑。本文旨在通过课程实践探索出一套简单又高效的课堂模式,适应学生,适应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志慧.面点制作工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国钧.中国茶菜茶点.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