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餐饮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巩显芳,张化伟
[导读]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日渐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餐饮行业的发展极为迅猛,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三大产业之一。
        巩显芳,张化伟
        淄博市技师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日渐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餐饮行业的发展极为迅猛,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三大产业之一。但由于餐饮行业专业型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目前餐饮行业也迎来了瓶颈期,而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理应肩负起高素质、技能型餐饮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环节开展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餐饮行业发展;新型学徒制度

        引言:餐饮企业是餐饮专业新型学徒制开展的核心基础,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环节,新型学徒制大量借鉴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部分做法,结合餐饮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定制型人才培养,对职业院校学生展开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使专业课程设置与餐饮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完美对接,使职业教育更具实践意义。时至今日,新型学徒制尚且没有得大规模推广。在国家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实践并且探讨学徒制模式多元化发展,对餐饮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环节现存问题
        由于收到固有的社会观念的限制与影响,职业院校社会化发展之路并不顺畅,优质的餐饮企业从来不缺高素质的应聘者,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意愿相对欠缺。而小型餐饮企业的生存压力相对较大,薪资待遇较差,即便与职业院校学校展开合作,也无法有效留住学生,难以形成长期合作。即便目前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与鼓励机制,餐饮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没有得到有效助力,人才培养效果收效甚微。在多数情况下,职业院校通常会主动筹谋,自主建立校内外实训教育基地,但收到办学条件的制约,实训教育基地建设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标准。总体而言,校外实训教育基地是兼顾实训功能与生产功能的重要场所,通常是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共同承担经营以及管理职责[1]。职业院校利用实训场所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与动手能力,加强生产实习力度,向餐饮企业不断输出应用型人才,帮助餐饮企业开展人员培训。餐饮企业则利用该场所来实现产品孵化,帮助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制定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运用企业的实践信息来对教学材料展开优化。近些年来,职业院校校内外实训教育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但实际发展方向却严重违背育人初衷。目前,职业院校实训教育基地挂牌较多,但真正发挥作用与功效的却少之又少。具体表现在在于校内生产性实训教育基地缺乏实际生产功能,而校外实训基地又缺乏育人功能。因此,探索普适性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发挥校内外实训教育基地的功能优势与作用优势,既是开展新型学徒制的重点环节,同样也是难点环节[2]。
二、依托校内外实训教育基地开展新型学徒制的实践策略
(一)建设校内外实习平台
        掌握餐饮专业的基础技术技能与核心技术技能,可以独立处理与独立解决技术问题或工艺难题,是职业院校对餐饮行业人才的实际要求,同时也是开展新型学徒制的初衷。职业院校学生要实现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必须同时在实习场所与教育场所展开深度学习。为此,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建设智能校内实训教育基地与校外现代学徒实习平台。其中校内实训教育基地应当引入小型餐饮企业,由合作企业承担餐饮行业人才生产实习任务,并且邀请餐饮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协力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3]。综合性考量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以及专业对口程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以及晋升空间。除此之外,再进行合作企业选择时,还应结合自身院校办学情况来展开精准分析,尽量选择有知名度的企业展开合作,并且拓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路径,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自觉担任餐饮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责任,与餐饮企业共同开展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4]。


(二)制定三位一体评价模式
        创新学生评价模式,形成良好的就业指导,使学生积极展开自我评价,并且与校内教育人员评价、企业骨干人员评价有机融合,共同形成多元化评价模式,以此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在评价内容选择上,应当凸显理论知识学习成果、专业技能学习成果、岗位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关键性环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与餐饮行业发展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以及适应能力、基础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在三方机制评价环节,其中学生自我评价容易被教育人员忽略,因此导致三方主体评价模式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凸显,学生作为整个新型学徒制度的最大受益人,应当参与到学徒制度评价环节,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实践技能。为此,餐饮企业与职业院校应当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效益以及实习效益提供保障,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5]。
(三)构建多维联动教育机制
        近些年,随着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日渐发展,多数职业院校由实践型人才培养逐渐转化为综合型人才培养。单就餐饮行业而言,制定完善的学徒制度有助于平衡各方收益,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效率,新型学徒制的开展,关键在于三方利益平衡,使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而餐饮企业也可以得到自身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此原则下,校企双方应当共同建立组织管理制度,并且积极开展实训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组建学徒制培训机构,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并且结合目前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展开教材内容设定,组建校企协同发展的优质教育模式。校企双方通力合作,由企业骨干成员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学生教育与学生指导,增加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内容衔接,使学生同时具备企业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并且接受实习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双重服务。在校内学习期间,主要服从职业教师的安排,而在校外实习期间则需要服从企业的人员调动,在具体的岗位当中发挥自身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作用与优势,为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助力[6]。
结语:
        总而言之,新型学徒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与校内外实训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极为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职业院校餐饮教师可以通过建设校内外实习平台、制定三位一体评价模式、构建多维联动教育机制等方式来开展人才培养,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1] 赵明凤,杨顺灵. 基于"双导师"制的会计专业校内真账实操实训基地建设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23-25. 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1.06.011.
[2] 关颖,许评,王闻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管理创新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机械职业教育,2021(1):32-35.
[3] 刘星洁,侯娟,郝涛,等.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产、教"融合策略研究与实践——以我校"220kV变电站实训基地"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1(17):82-83.
[4] 郭冬芬,赵世文,王彬,等. 基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课程建设 ——以 《电商仓配作业》 工学交替课程为例[J]. 物流科技,2021,44(4):164-167,170.
[5] 赵明威,王建军,苏宏志,等. 高水平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策略研究 ——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J]. 内燃机与配件,2021(6):176-178.
[6] 蒋旎,王俊杰,蒋悦,等. 高等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建议——以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 科教导刊,2021(3):7-8.
[1]巩显芳,男,汉族,籍贯:山东淄博? 生于:1966-09,职称: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烹饪教学、学生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