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彰显魅力课堂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董道琪
[导读]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传授的道德内化和顺化为个体的“真”道德,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董道琪
        南京市六合区金陵中学龙湖分校    211500
        【内容提要】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传授的道德内化和顺化为个体的“真”道德,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把问题情境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去?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巧设情境课堂从而彰显魅力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问题情境   主体地位
        【正文】
        鲁宾斯坦心理学派认为:人的思维本质特征之一是思维的问题性;思维起始于问题,是能动过程,是以创新为核心,是思维着的主体的活动;思维产生于问题情景,又以解决问题为其目的。他们的“问题教学”理论强调,真正意义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的知识模式开始,而是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识需要,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
        一、形式多样,巧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视觉效率比听觉效率高30%左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局面。
        情境创设要借助新颖、多样的形式,如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生动的文字、图表、音乐、视频、及学生小品表演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很多,主要有:生动的语言描绘,即教师用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语言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包括本地区所发生事件的有效情况与过程,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并从中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小品表演即把问题情境按教学内容编排成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多媒体展示,即运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图表、文字材料、漫画、歌曲、影视资料、图片等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问题情境,体现了直观性、具体性、启发性与准确性的统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我还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巧设问题情境,内容要“三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问题情境是多维度的,包括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问题情境内容的创设要有“新”突破
        1.情境内容要有针对性。
        2.情境的内容要有方向性。
        3.情境内容要有时代性。
        三、巧设情境,方法、手段要“新”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使用问题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多应用对比、联想、正反等方法、手段。
        1.对比创设情境。所谓对比创设情境,就是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出示具有对比性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对不同情境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进而将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的内道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目的。
        例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框笔者创设两组情境进行对比: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下面发生了什么?学生激动起来了,有的说:“乙让了让,就算了。”有的说:“甲不好意思的向乙点点头,乙也笑了笑。”有的说:“甲乙两人立刻大打出手,公交车上顿时乱了起来。”这时老师简单点评并出示具有对比性的两情境:(当然这两种情境都包含在学生的回答中了)
        情境一  乙说:“你眼睛瞎了,踩老子的脚。”
        甲说:“你叫什么叫!老子就踩了你的脚,怎么样?”
        情境二  甲说:“真对不起,不小心踩了你的脚。


        乙说:“没关系,这么挤,难免的。”
        学生观看情境后就能清楚地判断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是不是宽容,是不是礼貌,这比简单强调宽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联想创设情境
        联想能激起道德情感上的波澜,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巧妙的联想将学生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延伸拓展,用想象的情境来补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获得更为深远的效果。如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框时笔者先出示教材P72梅平的相关情境:八年级的梅平,平时沉默寡言,但网上却很开朗活泼,受人欣赏,因此她每天都要上网。渐渐地她发现有一个叫天马的网友与他很谈得来,有心事、烦事、苦恼都跟他倾诉。不久,天马约她晚上10点到某地方见面。梅平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长得怎么样?帅不帅?是不是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接着试问同学们:梅平能去见面吗?该不该去?为什么?如果去了,可能会出现那些结果?这些结果对梅平产生哪些影响?遇到问题的话梅平可向谁求救?情境问题一出,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老师则要适时引导学生“围绕学会自我保护”这一中心,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明理。
        四、贴近学生生活巧设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五、“激活”学生巧设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反对过去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权威控制,反对把学生仅看作是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要以“人”为目的,坚持主体性原则,即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与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感悟问题、确认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最后形成问题解决的结果。整个过程学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选择的权利,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人格,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一个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个成功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引入,往往能在学生中激起感情的涟漪或思考的兴趣。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 ,让我们共同努力巧设问题情境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熠熠生辉。
        参考书目: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
                   2、《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
                  3、《享受与幸福》             朱永新教育文集
                  4、《中学教育学》              班华(人民教育出版社)
                  5、《心理学教程》      郭永杰  宋月丽(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