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广东 佛山528200
摘要:关于“子期和伯牙”故事一文被编入不同语文教材版本,不同的教材编者对“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取向处理都不一样,主要体现在学段分布、单元导语、注释、课后习题四个方面。课后习题能够清晰明了地指向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通过对比西师大版,旧人教版和部编本三个版本的课后习题,发现三个版本同中有异,教学价值取向不尽相同。
关键词:版本;教材;课程标准
徐林祥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提到:“一个文本只要进入了语文教材系统,成为课文,它的教学价值便相对固定,即用这篇课文来教什么,教材对此常常有较为明确的规定。”[1]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往往体现在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等其他系统,这些系统对于授课者关于“教什么”具有指向作用。关于子期和伯牙的故事在不同时期被多版语文教材收录其中,各版本教材的编撰也各有差异。文章通过对西师大版、旧人教版和部编本三个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分析,发现三个版本的异同点,挖掘教材编者对于“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取向。三版教材在文体、题目,甚至在学段安排上也有所差异。详细情况可看下表:
.png)
西师大版以现代文的叙事类文体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而旧人教版和部编本则是以记事类文言文安排在六年级下册。文体和学段分布有区别,对学生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导致课后习题的编撰也有所差异。徐林祥教授说过:练习系统具有“转化功能”“检测功能”和“备课辅助功能”[1]郑桂华在《语文教学的反思和建构》中也提到,课后练习题承担着指向功能,即以问题的形式指出课文隐含的思想和语文知识要点。[2]因此,不同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会隐含着编者对课文教学价值的取向性。
西师大版有四道题,其中一道是选做题。《课程标准》提到: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高山流水》作为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现代文的叙事类文体,要学生能够在朗读课文后能够复述出文章基本大意。第一题“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其实等同于在问“文中讲述了什么内容”,由此可见,第一题侧重于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了解,也体现了教材编者注重学生对“这一课”整体把握的要求。第二题是“体会带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第二题可以看出教材编者对课文关键词语的重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课程目标中就说到“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3]学生对课文中关键词语的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第三题“选择喜欢的词语造句”,《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和习作目标中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积累相关优美词语,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通过平时的遣词造句,提高写作能力,其主要价值取向在于通过“读”而达到“促写”。课后习题最后的选做题笔者认为显得流于形式,一方面选做题是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翻译古文《伯牙绝弦》,但是这和学习课文《高山流水》关系不大,教学指向不明确,且笔者认为这是给许多语文教师一个错误的指向,让课堂出现“向外跑”现象。另外一方面,四年级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文言文,而且《伯牙绝弦》是一篇难度比较大文言文,按照目前四年级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是很难对《伯牙绝弦》进行翻译的。
旧人教版的《伯牙绝弦》一共三道课后习题。第一道题首先提出背诵要求,可见该题符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背诵古文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人文素养的熏陶下有所启发。第二题是“说说句子的意思”,简言之就是翻译句子,六年级学生最重要的是能够诵读和理解课文大意,而掌握实词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因此教材编者意图显而易见,就是通过课后训练和巩固,养成积累文言实词的习惯。第三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题和第二道题极其相似,两道题承接紧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不同点在于第三道题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蕴含着学生在学习后对文本的感情,这一类题目的设置有利于外化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除了课后习题外,旧人教版教材编者还设置了资料袋,是对《伯牙绝弦》相关背景内容的介绍,这些背景资料的补充体现了教材编者对《伯牙绝弦》故事情节的重视,笔者认为,资料袋的设置是对旧人教版教材没有设置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的一个“补充”,它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理解文本,同时又不会限制学生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
部编本也是设置了三道课后习题和资料袋。第一题依然是提出了朗读和背诵要求,不同的是部编本提出了“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中小学生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实词知识,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朗读和背诵课文,可以发现,教材编者把《伯牙鼓琴》认定为一篇较有难度的文言文,只有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大意。第二题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进行翻译,并且结合资料袋谈谈感受。这一道题和旧人教版的第二题有相似之处,都是翻译句子,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部编本要求结合资料袋谈谈自己对的感受,笔者认为这是部编本比旧人教版更优越的地方。《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提到:“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3]旧人教版只是单纯的对句子进行翻译,而部编本要求对句子进行翻译的同时还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题目的设置直接涉及到课文的情感或主旨,由此可见,部编本教材编者非常注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心得体验,这与单元导语中“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和想法写出来”的教学导向相一致。第三题是“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笔者认为这一道题的设计对于学习“这一课”会出现“向外跑”课堂现象。教材编者或是想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进行能力迁移进而学习《书戴嵩画牛》,虽然这样有利于外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却会脱离了文本的学习。这一道题当做课后作业把它作为对“下一课”的预习比较恰当,但是设置在本文课后作为习题则显得流于形式。
王荣生指出:“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可以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决定。”[4]通过对课后习题分析,可以发现三个版本教材对“这一篇”的教学价值指向同中有异。首先是都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西师大版注重词语的积累,其余两个版本注重文言实词的积累,笔者认为,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实词的学习是不能忽略的,也应当是每一篇文言的共同价值。其次,旧人教版和部编本都强调“背诵”,徐林祥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就指出“文言诗文教学的要点”分别是“生字”,“诵读”和“情思”,由此可见两版教材对背诵的要求是合理的。另外,两个版本都设计了资料袋,作为对“这一篇”背景内容的补充。不同点在于部编本作为当前指定的教材,相比于另外两个版本,部编本在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了课文的情感,重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心得体验。
不同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有所区别,这是教材编者根据课程标准、学情等多个因素综合考量而编撰的,文章通过对三个版本的对比分析,探究出“这一篇”的特色,挖掘教材编者对“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取向,希望能够给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和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