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有效控制小学校园欺凌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鲁晓华
[导读] 现阶段,校园欺凌事件较为普遍,这也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站在小学班主任角度上来看,其主要任务是处理问题,管理班级
        鲁晓华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小学
        摘要:现阶段,校园欺凌事件较为普遍,这也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站在小学班主任角度上来看,其主要任务是处理问题,管理班级,但是,校园欺凌则是其职责当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立足于新时期,针对如何有效控制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展开分析,同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校园霸凌;问题策略
        引言:校园欺凌也被成为校园霸凌,其主要发生在学生群体之间,这一问题也开始频繁发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且愈演愈烈,如今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部分校园霸凌时间甚至上升为刑事责任高度。针对这一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换校园宁静和谐,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问题,因此,身为小学班主任,应在管理班级过程中针对霸凌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思考,令学生能够在健康友善的环境当中学习成长。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小学的欺凌事件饱受热议,例如重庆市某小学六年级女生被其他五名同学围殴导致十级伤残、海南某小学四年级学生遭同学羞辱打耳光、西安某小学男生遭同学殴打导致骨折等类似事件层出不穷,针对校园欺凌事件,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欺凌弱小少年环境整治方案》(以下简称原方案)。该方案由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共青团、中国妇联、中残联。这说明校园欺凌的危害如此之大。此后,老师和家长在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时解决了无能为力的情况。《整治方案》明确指出,处理学生欺凌行为由学校牵头,依法依规开展。由此可见,学校肩负着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关键义务。学校要以班集体为企业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对防止校园欺凌是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的各种不良行为。关键是其中一名学生进行言语侮辱、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社交冷漠,可能对对方的身体或精神状态造成伤害。小学是校园欺凌的频繁发生地。实际上,校园欺凌具有多种个人行为,如辱骂他人、训斥他人、进行人格侮辱等、殴打他人、用棍棒攻击、破坏他人衣物、教材、文具等财物;肆无忌惮地散布他人的谣言;恐吓他人以恐吓其去做违背其信仰的事情;勒索他人的金钱或物品。这种暴力是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常发生在老师或院长看不见的地方,会对被欺凌的人造成挥之不去的伤害。
3对小学校园欺凌的思考
        校园欺凌的发生并非偶然,也不是独立的情况,我们必须从几个层面开始思考,这样才能合理地处理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校园欺凌,让校园避免。校园欺凌事件。当前,校园欺凌主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普通高中到初中再到中小学,犯罪主体的年龄越来越小,主要表现出显着的年轻化特征;从代他人写作业到威胁恐吓,事件中作案者的个人行为变得越来越可怕,主要表现出事态严重后果的特征;这一切,都非常值得大家关心和考虑。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对校园欺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此类事物的客观性和广泛性,从“相关性”和“个性化”两个层面预防校园欺凌。
4小学校园欺凌预防过程中存在问题
4.1教师缺乏预防意识
        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一些主观因素,教师缺乏预防校园欺凌的观念,首先,教师以表演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实际上造成了对学生美育的过分重视,弱化了德育,其次,教师不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和关键特征,没有意识到学生很可能发展出欺凌和被欺凌的潜在个人行为。再次,教师缺乏辨别学生纠纷是否属于校园欺凌的能力,都将其视为学生之间的一场戏,没有仔细调查或追踪。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忙于日常工作,与家长沟通的具体内容多集中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情况上,很少关心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其是否行为不正常。

以上原因导致教师对传统教学管理不重视,甚至忽视校园欺凌和引发校园欺凌的小事,由于教师缺乏预防校园欺凌的观念,也缺乏向学生详细介绍校园欺凌的动机,学生不理解、无法识别、缺乏解决校园欺凌的对策,导致部分学生玩闹发展成为恶性欺凌。
4.2教师缺乏多元化预防途径
        学校防范校园欺凌的关键途径是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政治课或德育课、教学管理、少先队活动的组织,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的关键或灌输思想教育是教学主任简单教育理念的关键特征,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理解,教师也无法把握学生的真实体验,单一的思想教育不足以预防校园欺凌。教师很容易忽视引发校园欺凌的灾难,例如,学生因恐惧和愤怒而被欺负而未能通知老师,导致老师无法立即干预其校园欺凌的个人行为,被欺负者被发现后,已经遭受了身心双向伤害。
5小学小月欺凌有效防治措施
5.1共性方面防治措施
        小学教师可以开展校园欺凌警示教育的班会主题,有目的地进行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塑造,优秀班级的推广可以营造和谐共处的和谐氛围,逐步形成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和谐社团。一方面,运用正面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和伤害,让学生为身心健康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让学生培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使学生表现出充分、友善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电子课件或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即时看到校园欺凌的真实事例,让学生更形象地看到校园欺凌造成的严重危害,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校园欺凌的后果。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而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种下“遵纪守法”的种子,让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爱身边的一切。
        小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疏导为关键手段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的身心健康,正确引导学生宣泄负面信息和情绪,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校园欺凌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小学生身上,其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各种心理差异的主要表现极为突出。此外,其缺乏自己的控制力,无法控制自己,心态要给予稳定的表达。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开展,并加入必要的观念和道德修养和文化教育,并在开课前进行专业的心理状态辅导课程,鼓励大家参与手游。以集体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游戏中释放自己的压力,解除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苦恼,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应的操纵和调整心态的方法,让学生的消极情绪不断减弱。学生内心的负面影响会充满“积极的社会能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合乎逻辑地避免校园欺凌。
5.2个性方面防治策略
        小学教师需要对欺凌者的法律、社会、道德层面进行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迅速端正态度,纠正扭曲的“三观”,这样,学生就会“知礼义耻”,逐渐提高自己的独立控制力,塑造做人的底线,学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后,然后在主动调整中控制自己的个人行为,从而彻底摒弃校园欺凌。
        小学班主任需与欺凌者一方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其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敦促其以相对严厉的态度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管,从思想道德和成绩两个方面对孩子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一来,欺凌者一方的家长才会认识到自己孩子所作所为的不妥,开始和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建立起相应的长效化沟通机制,以更为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同学校形成合力来对教育进行推动,从而让"正能量"来消除以往家庭教育遗留的负面影响,进而根治校园欺凌。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小学班主任需在校园欺凌行为当中开展更多工作,最大限度实现教书、育人互不耽误,在日后教育工作当中,班主任应对每一名学生发展情况加以关注,通过情感教育对学生加以心理辅导与情绪引导,从而有效防治校园欺凌行为。
参考文献:
[1]孙祎. 试从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来谈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J]. 读与写(教师), 2019(08):1-2.
[2]康钊, 郭军.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规避策略——基于权利根源理论视角[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9, 35(11):4.
[3]罗金海.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综合预防行动策略[J]. 教书育人, 2020(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