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莉
剑河县太拥中学 贵州 剑河 556406
摘要:生活案例教学是指老师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整理的一些例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入课堂,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与当堂道德与法治课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善于合作和活学活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活案例;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
一、选择生活案例的方法
引入生活案例来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案例,因此对提取案例的要求也就更高,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是重中之重。在当代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案例:
(一)从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提取学生能理解的例子进行分析,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设计了很多教学活动和案例,比如每个课时都会包括“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教学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善于筛选哪些是学生能理解的,哪些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与本堂课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能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发生关联”很重要。从学情方面考虑,教师在筛选生活案例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有关的、特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实效性。
(三)在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在刷手机、浏览网页时能快速获取许多热点问题,必要时可以筛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学生能够理解的案例融入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网络好奇这一特点,结合一些优质的网络例子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德育教育,达到突破传统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为了保证生活案例运用到课堂的效果,教师在筛选案例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联性,要想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所选生活案例与课堂是否存在关系,存在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假如是直接关系,怎么分析学生才能通过这个例子理解课堂重难点,假如是间接关系,就要考虑这个生活例子的引入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例子确确实实与课本相关联,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融入情感,才能达到课堂要求,达到教学目的。
(二)有效性,俗话说“学而有法,教无定法”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那么教师在选择生活案例时,就要思考这个例子能否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的作用,生活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个优质的案例只要用得好,有时甚至可以得到多个案例达不到的效果。
(三)与时俱进性,社会在飞速发展,学生通过生活与网络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假如教师在选取案例时不考虑学情,这对于达到课堂目的,提高学生能力是不利的。因此,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效果,教学内容就必须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案例的新鲜度,让学生从具有时代感的案例中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三、生活案例在农村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导入,引发学生的讨论
一个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课堂导入部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生活案例运用到教学这一方法,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甚至熟知的生活案例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思想和知识的过渡。
例如在七年级下《青春有格》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这样的案例:小明认为,撒谎、不讲诚信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只要别人不知道,自己偷偷去做也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个生活案例的引导,教师提问学生撒谎、不讲诚信这样的事是不是小事,是不是别人不知道就可以去做。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要学会慎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引出了“行已有耻”和“止于至善”这一重点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这一简单案例的过程中把这两个要求融入到自身发展的准则中去,不光达到理解课堂重点的效果,更是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2、案例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教学案例的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补充。例如在九年级《走向共同富裕》这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共享发展成果这一重点内容时,引入“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让我国各方面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因此做出了一个很大的蛋糕”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我国为什么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考;其次,在课堂讨论中,又进一步深化,提示学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关心的,就是国家关心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一案例的看法,由此引出,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家是否富强,并不只是看国家能挣多少钱,蛋糕能做多大,而是我国的人民有没有吃到国家做的蛋糕,能吃到多少蛋糕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生活案例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共享发展成果与人民的关系,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3、案例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生活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环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案例中藴含的道理,例如在《“我”和“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从而在组织教学中体现出集体的概念,而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应该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对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这三方面内容进行思考与交流,进而在教学讨论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切实体会“我们”的力量。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活案例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种非常有效的的教学方法。它所具有的针对性和切合学生实际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光群.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 10) : 27-29.
[2]宋世宏.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2018( 4) : 243-246.
[3]陈细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情境的应用研究[J].文存阅刊,2018( 1) : 113-116
[4]徐晓倩. 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154.
[5] 程江. 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61.
[6] 王有斌. 浅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 应用[J].学周刊,2019(24):117.
[7] 王慧.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D].济南:东师范大学,2019.
[8] 苏晋裕. 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 用[J].亚太教育,2019(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