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学作品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王爽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王爽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很多西方资本主义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严重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所以在高校进行科学有效思政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红色文学是一种文学类型,主要叙述了我国的艰难且辉煌的革命历史,蕴藏着中国革命者的精神风貌,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独特价值。所以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挖掘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将其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红色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意义
        引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课,用时代的中国特色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所以改革和创新思想教育课程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形式化严重,教师对中国革命历史关注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思政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红色文学作品的作用,运用中国革命人物和历史唤起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红色文学的基本概述
        红色文学是指我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延续到七十年代左右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文学、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的社会主义发展文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采用大众化语言叙述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赞扬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革命精神和优秀精神品质。红色文学作品是当时中国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意识的反映,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1]。
        二、红色文学作品与大学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价值体系相一致
        红色文学是中国革命在文化上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不论是红色文学还是大学思政教育都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行动提供理论指导,塑造人的品格,从而从思想上促进中国的进步。
        (二)内容相贯通
        不论是红色文学还是大学思政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的。红色文学创作的背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革命相结合,是那个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政教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当代,很多社会主义活动的根源都是红色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大学思政教育,目前,很多大学思政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从红色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传播,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和缅怀,所以二者在内容上是相互贯通的[2]。
        (三)红色文学为大学思政教育提供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只有空壳,没有实质内容,需要以具体依据为载体。如今一些革命时期的影视剧作品内容较为虚假,表现形式较为夸张,学生观看这些影视剧作品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而红色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学生通过阅读红色经典文学可以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四)红色文学创新大学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思政教育对于不论是对大学生、对大学,还是对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思政教育的难度逐渐提升,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都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而红色文学作品主要以小说和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和教育性强,更容易吸引大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简单[3]。


        三、红色文学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
        大学思政教师想要红色文学作品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就要注重宣传。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红色文学作品传播提供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建立以学院或者以学校为主体的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站,日常推荐一些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或者选段、革命前辈的优秀事迹、红色文化学习情况等,编辑方式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红色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化传播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营造出自由且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红色文学作品阅读。
        (二)创新教育机制
        大学思政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学作品学习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中,将阅读红色文学作品设置成专门的课程,给予学生充分地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后,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将红色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内化。教师也可以组织红色文化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开设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社团,鼓励学生以社团的形式,阅读和学习红色文学作品,宣传和传播中国革命精神,在学校内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学学习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4]。
        (三)创新活动形式
        想要提升学生参与红色文学活动的参与度就必须创新活动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红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迹编写成剧本,以小品或者情景话剧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呈现出来,学生通过亲身演绎可以更好地体会那个时代革命先辈的不易艰辛与勇敢无畏。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或者辩论活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红色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宣传中,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束缚,有效增加当代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经典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水平。
        (四)注重红色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红色文学作品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在思想教育方面,大学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轨迹都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对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塑造作用的红色文学作品,比如,巴金的《家》《春》《秋》是充满思想教育的读物,可以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下,人们生活之艰难,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在政治教育方面,教师应该运用红色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历史观,比如,《回延安》《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革命人物具有较强的学习价值。学生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对社会发展、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信条。其次,在道德教育方面,学生会将革命先辈视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用革命先辈的优秀精神品质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爱国情怀,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水平。红色文学作品在心理教育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红色文学作品艺术成就较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作品阅读的同时,也应该介绍其背后的文化和传递出的精神,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而有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调节作用[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各高校都在努力推进构架有效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继承中华优秀精神品质的重要意义,深度挖掘红色文学作品思想教育功能、政治教育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勇于创新、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革命精神,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玉祥.红色文学作品阅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施路径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20,36(01):9-13.
[2]李冰,贾颜.红色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32):27-28.
[3]田书栋.论红色文学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J].北极光,2018(06):153-154.
[4]朱琳姝.解析红色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意义[J].语文建设,2018(21):41-42.
[5]田伟.论如何有效发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8(18):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