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激励对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王向丽 刘曼丽
[导读] 新时代给少先队事业改革发展出了新考卷,要推动少年队改革纵深发展,切实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王向丽 刘曼丽
        平顶山市湛河区东风路小学
        摘要:新时代给少先队事业改革发展出了新考卷,要推动少年队改革纵深发展,切实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正向激励的应用切实能充分调动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产生朴素的政治情感到内化认同,增强队员光荣感,进而认同共青团和共产党的领导。
        关键词:正向激励  光荣感  策略研究

        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2017年,团中央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要求,少先队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少先队改革创新,增强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更好地服务少年儿童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在全国少工委七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少先队改革再出发,必须时刻聚焦新时代如何“彰显少先队的独特价值”和“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一、当前少先队员光荣感不强的表现
        所谓光荣感,就是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与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的心理。组织光荣感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从属感、责任感。当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不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够。少先队员光荣感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先队员对少先队标志和礼仪隐含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目前,少先队实行全童入队,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几个月,还没有接受充分的队前教育,深刻认识少先队的意义,就加入了少先队。他们对于少先队的认识局限于每天佩戴的“红领巾”,但弄不清楚为什么要佩戴红领巾。有的队员认为每天佩戴红领巾是为了应付大队委的检查,难以把“红领巾”和“光荣感”联系起来。一些高年级的少先队员甚至不愿意佩戴红领巾。这都反映了队员对红领巾、队徽、队旗和队礼仪背后隐含的意义,对少先队背后的光荣历史没有深刻的认识,光荣感逐渐弱化,这导致他们对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员这一身份的神圣感和光荣感的认识不足。
        (二)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的情感认同较低
        当下适龄少年儿童全员入队的客观现实,虽然体现了少年儿童组织的平等性、群众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少年儿童对自己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感的感知,同时也弱化了少先队员对自己身份“先锋性”的认同,不少少年儿童很难体验到作为队员的“神圣感”,这些都阻碍了少年儿童对组织的情感投入。缺乏组织教育,缺乏积极的教育引导,导致部分少先队员由一开始的渴望期待,变为热情逐渐降低,最后变成了习以为常,也就无法从中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
        (三)少先队员缺乏参加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
        少先队员的光荣感除了体现在胸前飘扬的红领巾,还表现在每次的主题队会中。但很多时候,仪式流于形式,少先队员把神圣的仪式当成是走过场;活动大多数由辅导员设计好方案,再安排队员去实施,教育引导启发变成了表演;活动内容单一,没有从队员实际出发,不能激发队员真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少先队员的小主人身份未能充分体现,光荣感也就无从谈起。
        二、正向激励的内涵和意义
        正向激励又称正向强化或积极强化,是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心理学概念。本文特指利用儿童喜欢的事物奖励儿童优良行为,对其进行正向引领,激发儿童更多地主动参与,进而促进规范内化。在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辅导员以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对其行为进行正面解释评价,达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充分调动少先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产生朴素的政治情感到内化认同,增强光荣感,进而认同共青团和共产党的领导。
        光荣感作为一种情感,既有心理动机又有实际表现,同时包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如果个体缺乏知识转化的动机或灵感,外在的催逼、各种组织规章制度对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往往是无效或低效的。在有些场合下,如果知识主体受到来自外部的合理刺激,可能引发知识转化的正强化激励或负强化激励光荣感,难以通过少先队组织章程来激励,只能通过符合儿童内心意愿的正向强化方法培养。

儿童的光荣感,在从动机转化到行为的过程中,不仅儿童主体的内部因素发挥作用,外部因素也同样发挥作用。因此,通过正向激励能够有效地加强加深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从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再到行为并能长久保持。
        三、正向激励在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应用
        针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缺失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在学校层面可以结合正面激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
        (一)加强四史教育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全面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强调:大力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故事,引导广大少先队员认识到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今天幸福生活,归根结底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自内心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自内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心理正向激励,在激发朴素情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党团队之间的关系,进而树立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
        少先队组织要把四史教育融入到少先队活动课中,并结合重大的爱国教育时间节点,如果清明、国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战争历史和队史教育,通过童谣、歌曲、微电影、微视频等系列文化产品和讲故事、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让他们知道“少先队员”这一称号来之不易,胸前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要佩戴它、爱护它,为它增添新的荣誉。
        (二)加强仪式教育
        团中央于2017年印发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标志礼仪基本规范》,要求各级少先队组织要规范少先队组织文化建设,加强对少先队员的组织教育,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少先队组织要重视仪式教育。首先,要扎实做好入队前仪式教育。队前教育让“少先队未入先红”,队前教育既是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正向激励的最佳实践环节。依照正向激励原则,需要激发儿童强烈的入队动机,队前教育正式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佳切入点。比如少先队向儿童开展的队前宣传,可以极大的引发他们对少先队组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儿童提前完成心理入队,为队员建立少先队组织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把少先队仪式教育融入到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中,分专题,用队员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少先队基本标志的含义、少先队礼仪的精神讲深讲透。最后,还要重视入队的仪式,增强仪式的神圣感、庄重感和队员的参与感。通过严肃活泼,形式丰富,富有教育意义的入队仪式给新队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完善少先队榜样引领和荣誉表彰的激励机制
        习总书记鼓励少年儿童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榜样的力量在少先队员的成长中尤为重要。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为统领,开展榜样学习宣传活动,树立少年儿童身边可亲可学的榜样,加强榜样的典型引领,表彰好队员。通过朋辈教育和榜样的力量激发少先队员以争做好队员为荣。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根据少先队员的心理特点、兴趣点,建立健全阶梯上升,分层递进,人人可为,天天可为的红领巾奖章常态化激励体系。
        新时代给少先队事业改革发展出了新考卷,要推动少年队改革纵深发展,切实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3):28-33.
        [2]张斌贤,王慧敏,从神话到历史:教育中未曾发生的“哥白尼革命”[J].教育学报,2014(2):102-111.
        [3][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艳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
        [4]赵霞.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