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丹
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830000
摘要: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初中生在参与综合实践学习方面一直缺乏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随著时代的进步,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实施策略
前言
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深入人心。这其中,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对学生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能力提升、素养发展为基本取向。它的活动内容多样,活动资源丰富,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向“大综合”迈进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立的价值取向。
1构建课堂科技知识体系
在小学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之前,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做好科技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技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全面且系统的科技理论知识支撑下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深化学生对实践的理解与认知。为此,教师需要首先做到自身科技教学知识的丰富,以终身学习态度实时关注日新月异的当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构建起与时俱进的课堂科技知识体系,为学生参与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要做到“三个结合”
2.1引导性与参与性结合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由教师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因此,三种结合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引导和参与相结合。工作过程中,引导性是指教师将引导问题发给学生,或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实践,总结客观规律,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得以提高。就当前的工作模式而言,只有当两者相互协调、统一时,引导式和参与式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科学的教育。
2.2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
对初中生而言,只有当他们所参加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趣程度较高时,才能主动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教学中去,从而提高个体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将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现行教育模式,是现行教育模式中最客观、最详细的一项工作内容和教育规范,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主动提高个人素养。一是通过趣味性的问题设置和展示方式,使学生有更高的兴趣参与活动;二是活动本身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对实践性的调整和规划,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活动。
2.3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做到统筹协调,使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更好地享受实践活动。课堂内活动,一方面是针对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是针对活动目的和活动方式的安排。在课外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全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者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思维的融合程度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3.1跨界融合,优化统整
“跨学科融合”是指把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相结合;所谓“跨界融合”,就是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生活相结合。全面实践活动内容的统整优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视野。
例如,首先,参观坎儿井传承展馆,对坎儿井工程的基本了解;树立学生应当以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要做到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了解吐鲁番作为坎儿井工程普遍发展地的原因及意义,通过看似没有关联的主题,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增强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使命感。其次,制作坎儿井模型,通过实践,实现对坎儿井的设计、制造、运行等原理与技术,切身体验坎儿井运行的整体过程。
3.2校内联动校外,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资源,而乡土资源又是开展德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在“社交中成长”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从事相应的义务工作,向社会大众提供志愿服务。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向社区物业、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学习,了解社区服务工作者每天需要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服务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弥补自己的人生经验不足。透过这类活动,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更深刻地认识“亲社会”的内涵,有助于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3.3积极开展广泛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
学校植树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单凭学生一己之力,显然难以真正优化种植水平,难以提升种植效益。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加强种植园的管理。与此同时,依靠科学而高效的团队合作,本身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本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明确小组长的角色和主要职责,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轮流加强园地管理,每天把交接班做好日常交班记录。依靠这种科学而高效的团队工作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劳动参与热情,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和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综合素质。通过小组工作,教师要求小组组长做好科学的角色分配,有效的分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有所发现,有所认识的创造性活动。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魏专专.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J].华夏教师,2019(32):72-73.
[2]郭洪,朱德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团队合作的反思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09):94-97.
[3]刘兵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