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第二中学校 61113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也进行了改进。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由原来的三维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将生命观念列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宗旨。生物是用来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物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命观念;渗透策略
引言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尤为多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内容,适宜地对学生予以生命教育,使学生对于生命具备全方位的认知,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对生命的概念获得全面的认知。
1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是整个教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书本上只是简单地对生命的来源和起源进行了阐述,并告知学生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体系,以此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身边有生命的东西进行保护。但书本上记录的知识过于单一化,仅仅只是死板地对定义进行了解释,学生单凭定义是无法从更深的层次之中领会生命所代表的真正含义的。基于这一情形,高中生物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对生命的内涵与意义进行更深刻的挖掘和探讨,从而使生命观念素养得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得到渗透与体现。唯有将其真正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中,使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之后亲身体验,进而发现生命的奥秘并理解生命的含义,才能让学生对生命价值观形成更为正确的认识体系。此外,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生命观念尚未完全成型,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便会对生命观产生不妥的理解。纵观当今社会,仍存有较多高中生亵渎生命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都是因为这些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念和认知不够清晰,如果他们完全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便不会出现亵渎生命和损害生命的行为。正因如此,高中生物教师更加有必要将生命观念素养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能感知生命内涵的环境中感受生命价值之重,使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与生命,摈弃颓废萎靡的思想,正确对待教师与家长的批评与建议。唯有如此,高中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注重生命素养的提高,如此才能更好地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教育的现状
即使在信息发达的当今时代,仍有许多学生因缺乏生命教育,导致其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尤其是在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下,有的青少年彻底放弃了学习;还有的青少年在虚假的游戏中杀人成性,造成了严重的性格扭曲,因此在青少年日常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的教育已迫在眉睫。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高中阶段学业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许多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生命观念教育。久而久之,不仅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下滑,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对人生的追求,甚至会出现较普遍的抑郁症等不良现象等。因此,增强对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生命观念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提高其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已势在必行。高中生物教学在实施生命科学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天然优势: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生命观念的渗透教育。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教学中,我们从细胞的视角让学生认识了生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让学生懂得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必修二则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讲述了生命呈现多样性的遗传学原因,让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有了清晰认知,同时在遗传规律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法律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原理,在遗传病相关实例讲解时,让学生理解遗传变异的普遍性,从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目光去对待身边患有兔唇,白化病血友病的同学等。
3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渗透策略
3.1从概念入手,培养生命观念
对于高中生物学科而言,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一个知识要点。它既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单位。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概念数量庞大,需要学生掌握吃透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学好概念,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深入去理解了概念,才能够掌握好与生命观念相关的知识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举例来说,“光合作用和酶”是课标中要求高中学生掌握的两个学科核心概念,教师在进行这两个概念的教学时,要转换思维,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化教学效果。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科学家们发现史料的相关情景内容,帮助学生激发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进而为学生们细致讲解“光合作用和酶”的具体概念,包括其所含有的各类要素等。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概念还不够,课后的巩固以及概念的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方便学生的复习,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复习方式,区分出易混淆及相似的概念,帮助学生避开误区,深化学生的生命观念。更有甚者,教师还可以组织思维导图的设计比赛,确定某一主题如“内环境稳态”后,为学生们设定一个截止日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邀请大赛的获胜者作经验介绍。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的生命观念,并教会他们学习的科学方法。
3.2巧用生物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生命观念意识
书本上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单一且死板的定义内容,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之后,很难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无法得到生命观念意识的强化。要想了解真正意义上生命的意义,只学习书面上死板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才是真正地学到了知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生物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物与生命进行更深刻的探究,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发现生命奥秘的机会。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除了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的生物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还能够使其对生命与自然产生更高的敬畏之心。例如,在进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课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沙滩中进行活动,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准备一块承重能力有限的木板,将其架空,让学生逐渐站上去。起初在学生逐渐站上去的时候木板还承受得住重量,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木板开始出现裂痕,甚至破裂。此时教师可以将话题引导回课本知识之中:“我们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出生死亡率都很高,现在地球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地球的承受能力和这块木板一样,都是有限的。人口增长给我们的地球母亲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再这样继续下去,迟早会反噬到我们自己,危害我们的生命。”学生在听教师解释后,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能对自然与生命产生更为崇高的敬畏心。
结语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的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基本学情、生物学科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所设计出的教学活动才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生物实验可帮助学生提高掌握生物概念、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会使用生命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这就是实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松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养成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33):57-58.
[2]陈秀春.新时期高中生物课堂中生命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J].高考,2020(27):46.
[3]涂锦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