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精神素养缺位问题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周琳
[导读]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的物质化环境、浮躁风气以及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素养缺失现象逐渐显现
        周琳
        沈阳体育学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辽宁 沈阳 110102
        On the abs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quality in the new era
        摘  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的物质化环境、浮躁风气以及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素养缺失现象逐渐显现,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总结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素养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心理的承受以及抗压能力差、道德观念上存在弱化的趋势、审美情趣低俗以及人生目标有些许迷茫和精神空虚等方面,并提出高校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素养,缺位问题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数均为00后年青一代,比起90后和80后,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等各个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和不同,个性独特、视野广阔,其所经历的也大都是比较安逸、顺利的身体成长和发展过程。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面对学校招生总数的逐年增加和学生就业的严峻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大量的时间都被繁重的实际工作所占用,使得部分学生都处于情感空虚、精神状态虚无的状态,整天与手机为伴,呈现消极、价值观扭曲、不友好、孤独、冷漠等外在表现,缺乏奋勇争先、责任担当的意志品质。通过对选取的高校样本进行调研,发现省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任务管理而缺失精神关怀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 研究对象
        选取省内20所高校的大学生103人。
        二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103名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线上发放问卷。依据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精神素养缺位问题。总计收回有效的问卷103份,调查的范围覆盖全省20所高校。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精神素养缺位概述
        高校教育中除讲授理论知识以外的其他教育缺乏,导致的后果逐渐展露。行为素质由于从小受到守规的教育而得倒提升,反而精神素养的提高并不明显。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精神素养缺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民族精神与地域精神。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大学生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缺少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爱国情感两极分化,一方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另一方持有虚无的民族主义。大学生缺乏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多样化。
        (2)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生缺乏求知欲,对专业知识不求甚解,缺乏基础的专业知识。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价值观太过功利,心理素质差,人文修养下降。
        (3)缺乏开放精神和团结精神。无法用开放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世界缺乏友善的目光,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低,,引发诸多人际问题,面对情感缺乏理智。
        (二)大学生对自身精神素养问题的认识
        问卷中认为学生精神素养在哪些方面有待完善的问题上,占比最大的是缺乏奋勇争先的精神,占44.66%;其次是觉得学生心理素质差、情感空虚、太注重虚荣各占40.78%、33.01%、30.1%。研究发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家庭父母的盲目溺爱和宠爱,让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保护罩下,孩子长大以后多数成为"玻璃心"、没有担当、没有精神诉求的人。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有将近40%的中国大学生表示自己的理想信念淡化、没有人生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审美情趣差、应试观念根深蒂固。
        (1)大学生认为影响自身精神素养缺失的因素
        有54.3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精神素养问题偶然会因为挫折受到影响,还有11.65%的学生强烈表示自己的精神素养就是会受挫折的影响。当被问到自己的精神素养缺位的主要原因时,有近30%和25%的学生表示是受社会物化环境及浮躁风气和自身性格影响的缘故,还有13.59%的学生表示身边人的不良影响导致自己的精神素养缺位。


        (2)大学生精神素养与学校责任
        根据问卷统计,有56.31%的学生表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频率为平均每学期2-4次,则有24.27%和19.42%的学生表示频率大于四次和不足两次。47.57%和25.24%的学生表示学校每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内容总会和都会涉及精神素养问题。当被问到认为大学生精神素养缺位,学校是否可以避开责任时,有55.34%的学生表示不能,学校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也有23.3%的学生表示学校承担次要责任可以避开。
        四 大学生精神素养缺位问题成因
        (一)家庭因素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其教育最早开始的地方,对于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就高校而言,部分学生就读的学校都不是自己意愿报考的学校,其中不免有家长的选择强加在孩子身上。由于家庭观念、亲缘结构等因素,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导致孩子的精神素养培养相对缺失。
        (二)学校因素
        (1)中小学教育失衡
        绝大部分小学、中学、高中三阶段教育中家长、学校最在乎的就是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你就是老师眼里口中的好学生。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不关心孩子的思想成长,以为只要学习成绩高就万事大吉,却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2)大学教育有待完善
        大学教育相比于之前的三个阶段教育,虽然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但仍存在其他问题。随着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进步和发展,全面培养人才是这个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过度专业化培养人才,会让学生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改进教育培养方案,使其全面发展。
        (五)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策略
        (1)学校要优化思政课的课程体系
        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适当融入鼓励式的教育,授课时要充分融入地域精神,深挖地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和政治课程资源,提升地域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的独特价值。从而使学生对于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精神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并能够努力。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接触的是校园文化氛围,它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学校要积极地实施标准化的课程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气氛,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树立大学生坚守秩序的价值取向。
        (3)树立忧患意识  增强危机观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恪守“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经验教训,宗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准则,居福安之境,虑危殆之险,将备豫不虞、防微杜渐深深植入心灵底层,积淀为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集中表现为对自我人生状态的深沉反思。
参考文献:
        
        [1]徐华良.新时代高校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4}(24):158-159.
        [2]刘大芳.新时代网络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6):122-123.
        [3]王建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立德树人”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J].数字通信世界,2020,{4}(07):240+261.
        [4]本刊评论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J].人民教育,2020,{4}(2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 “辽宁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19DSZ002
        作者简介:周琳(1978—),女,单位:沈阳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