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初中语文学科育人中有效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即“语文育人重在于心,育心之本重在思维”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盛庆港
[导读] 语文学科应如何在学科育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积极挖掘和深入实践,才能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盛庆港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七中学
        语文学科应如何在学科育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积极挖掘和深入实践,才能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最终实现学科育人。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理由何在?”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中达到激发质疑的目的,实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想激活其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启发。
        利用情境方式去创设问题情境,并鼓励他们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利用诱导方式把学生引入思维的境地,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利用情感方式打动学生去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拓展。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提出问题”抓住重点,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教者有效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启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因此,巧妙提出问题,便成了教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盲目与单向的,而是要求设计的问题是多角度的,且有一定思维价值,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能给学生指出思维之方向与寻求答案之途径,提问要围绕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要让学生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去进行思考,从而领悟到问题之关键,最终获得思考的结果,让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在辨疑、析疑中,鼓励“联想与想象”,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应该在头脑里立刻进行梳理,分清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结晶,教师敏捷地抓住这些火花,把它在全班学生心中点燃,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效果会大大加强,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联想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从而沟通知识内在联系,还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有活力的方面,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与想象,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辨疑、析疑呢?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旧知识;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创造精神
        尤其阅读与写作最能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联想和想象,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假如不进行“联想和想象”,学生所面对的只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文字,就不可能进入到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就难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与美感。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去大胆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生活的“美好画面”,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进而让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加强“课外阅读”重点突破,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长期实践证明,提高语文成绩,有效阅读是其保障,尤其需要强化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加强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加强课外阅读过程中,教者尤其要关注如下几点:
        区别对待进行“专题性指导”。对课外阅读进行专题性指导,让学生把握摘录式、批注式、体会式、圈点式等相关阅读方法,逐步强化其思维能力;面对教材进行“针对性阅读”。语文教材中有单元训练重点,在加强课外阅读中要结合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去进行阅读能力方面的专项训练,要把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让其得到进一步巩固,最终形成可喜的“阅读能力”;相互交流达到“取长补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达到“取长补短“,让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合课堂重点突破, 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他们学习得特别主动积极,而有的学生主动性就差些。对他们除须深入了解原因外,要采取重点帮助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思考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锻炼的。怎么突破呢?变换训练的方式,不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有时约定不举手,大家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教师指人答。有时可七嘴八舌地答,有时采用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目的都是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转起来。注意加温。教师教说、帮说,寻找学生优点真心实意地表扬、鼓励。思考能力是逐步养成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练好的,学生每有进步,必予充分肯定。
        总之,语文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又可以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者应该想方设法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否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更会妨碍当今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要妥善组织和安排好每一堂课,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学习语言文字,千万不能依靠灌输与注入。学生在学习中要记住一些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托尔斯泰在其教育论文集中说,靠记忆力来掌握未检验过的概括,是破坏思维进程的最大祸害。所以语文学科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即语文育人重在于心,育心之本重在思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