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李鸿
[导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具有功能多、基础性、工具性等特点。
        李鸿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409812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具有功能多、基础性、工具性等特点。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信息化时代,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方式和内容等,进一步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A
1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阅读教学形式化,阅读教学思维局限
        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形式包括“感知认读—理解分析—评价鉴赏”这几个阶段,长此以往,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陷入形式化。第一步教师提供教学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材料,学生初读文本把握大意,教师讲解提示文中有关生字生词。其次,教师根据已确定好的阅读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由老师一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对话。第二步是创设问题情境,理解分析。当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推进多以问题导入,但由于教师教学设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缺乏具体、真实的语境,呈现模式化、形式化的特点,与学生思维规律不同步,不适合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鉴赏,知识迁移。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理解文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欣赏、评价,教师往往总结课文和归纳阅读方法时,由于教师的阅读思考无法借助媒介展示过程,最终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被动接受,无法形成自己的图示模式,局限学生的思维视野[2]。另一个角度,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口头、肢体、板书等形式讲授知识。由于口头言语系统的描述较间接和抽象,教师的教学形式化,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过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害怕知识点讲解遗漏等现象,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机会减少。教师过于勤快,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
1.2阅读教学范围受限,阅读品质低效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时和技术的局限性,教师所依托的教学文本主要以教材为主且涵盖不全。教师重在教教材,也主要教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里的必读篇目,忽视选修教材和自读课文的价值。只围绕教材本身,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也无法提升,教学内容开展受限,文本的课内外教学资源难以完整地整合呈现,教授的文本阅读方法的可操作化路径难以实施。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不上去,仅仅教教材上的文本,无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相关阅读能力的培养低效化。教师在课堂上多教授语文知识与教材内容,能继续扩展和培养语文阅读素养的知识放在课下或布置成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缺乏学习指导和监督,学习效率低下,很难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1.3课堂阅读教学传输媒介单一,学习兴趣低
        其一是无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其二是学生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听觉和视觉容易产生疲倦和无聊感,失去兴趣,尤其是在一些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该类问题尤为突出;其三是缺乏具体的学习情境,难以理解,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下。学生的活动有限,难以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环境,对文本中的生活场景和事物没有直接经验,易出现阅读障碍。如在一些状物写景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可能对一些景物和事物极其陌生,仅通过文字传输,缺少直观的印象,学生对文章所写之物理解不足。
2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合作学习,力促思维碰撞
        以合作为基础是提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活动性的有效方法,在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文本解读氛围是民主的、积极的。

教师和学生均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对课堂问题的探究与讨论中,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观点,进而在分享互动中,形成思维碰撞,获得阅读视野、思维视野、思辨能力上的提升。比如,在构建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适宜的语文学习小组,并在单元学习导学案的支持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在对各自研究成果的分享和展示中,完成对语文文本探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获得个性化的语文阅读体验。
2.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能促进学习,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往往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阅读模式过于死板,依旧采用“介绍大致内容,总结思想,然后写读书笔记”这种阅读模式,而且阅读过于功利化,阅读往往与写作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学生已疲于这种固有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要进行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3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中阅读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要扩宽学生视野,鼓励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积累中创新思维和提高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做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保留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获得发展。学生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对象,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降低阅读难度,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从而对语文阅读产生好奇心,促进语文阅读学习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学生阅读学习是一个从低至高的过程,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力不同,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重视阶段性,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法。此外,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深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阅读中产生思维碰撞和创新思维。
2.4善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和复习难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上存在阅读练习少,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如在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翻译、写作背景等基础性阅读知识内容和文章结构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将大大节约出课堂时间用在文本的难点教学。同时,在以后的阶段性复习中,教师同样可利用上述整理的资料制作微课视频,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播放和复习。由此可提升语文阅读复习教学的个性化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知。此外,教师可以提前把课堂所要用到的例题和练习题整合到教学课件中,节省课堂时间增加阅读练习量。在课后阅读复习中,教师还可运用电脑技术多呈现学生感兴趣的练习题以及文本补充阅读材料。其次利用教学软件,丰富练习题的形式,扩展习题内容,补充文本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强阅读练习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从而巩固学生阅读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利用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思维品质和方法提升搭建了一个支架,教师和学生都将利用改支架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中提升能力。它使得以教材为主的学校内部课程资源与社会生活等外部课程资源形成联结,多文本阅读教学与跨领域阅读成为可能,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转变,为新课标下语文大单元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陈卫.高中语文项目化教学中思辨阅读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S2):37-38.
[2]吴科喜.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文本拓展[J].江西教育,2020(36):23-24.
[3]吴俊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J].考试周刊,2020(A3):47-48.
[4]王雅男.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3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