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砾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六小学 830000
摘要:语文学科所独具的综合性、工具性特质,使得其在法制教育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诸多与法制教育有关的课文、案例、资源等,更为法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铺垫。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蕴含于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诸多辅助性、关联性、延展性法制教育素材的驱使,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也会得到充分凸显,更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完备意识的建立与塑造。因此,教师在借助小学语文学科开展法制教育时,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辅助,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在阅读、写作、交际、表达等层面切实强化对法制教育的渗透。为学生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法律、了解法律、认识法律的机会,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形成基本法制意识的过程中获得认知蜕变。以切实落实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实现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育。
关键词:法制教育;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渗透法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度推进,加之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剧,社会各界对公民的法制素养、法制意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各方面能力与素养的塑造期,其对于法律的敬畏、践行、弘扬程度,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且,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无限拉近法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鲜活生动、具体直观、深入充分的法制素材驱使下,获得认知蜕变,以不断提升其法治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落实法制教育渗透时,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项目、活动,尽量选用一些与学生生身心特性比较贴近的法制元素,使其深入融入学生视域,并从不同角度、领域、层面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给予冲击。以通过法制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强化,来提升法制教育效能,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法制教育渗透至词汇教学领域,促进学生的法制意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与法律有关的很多词语、成语等,都是开展发展法制教育的基本元素,更是指引学生了解、感知、认知法律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做好对与法律有关的词汇解析,帮助学生来学习其基本含义、引申意思,并将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与自身认知发展紧密关联起来,切实提升法制教育的精准度、科学性、延展性,使法制教育得以融入学生思想与心灵深处。而且,对于学生词汇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差异性认识,教师也需做好针对性引导与指正,以慢慢提升法制教育的发散性与实效性,来促进学生法制意识的发展。例如,在“以暴制暴”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析: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抵制暴力,比喻针锋相对的进行回击。组织学生在了解其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站在法治层面对其予以延伸、拓展,引入议题: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暴力,大家该如何去做?能不能选择“以暴制暴”?然后引入对应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选择法律武器予以捍卫是最有效的途径。又如,对于“赡养”、“抚养”等词语,教师可在明确其基本含义后,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使学生明白: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又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以通过对具体词汇的深度解析,让学生站在法律的高度,获得基本法制意识的培养。
二、将法制教育渗透至课文教学领域,助力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们生活安定有序的基本规范。
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领域,涉及有关法律的课文也比较丰富。很多课文都兼容着人文性、法制性特质,其对于法制教育渗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解析与指引,并根据课文中的法律元素,对其予以加工、整合、延伸、迁移,且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法制教育渗透。让学生在课文中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在课文中获得法治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对一些探究性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接触法律,从不同层面去认识法律,来强化法治教育效能。例如,在开展《一个山村的故事》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然后设问:这句话又什么含义?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研讨、分析、判别中开展对课文内涵的解析。进而认识到:随意破坏大自然,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此基础上,引入有关《森林保护法》以及环保有关的其他视频、图画、法律文献等,实现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
三、将法制教育渗透至口语交际领域,引领学生的法治认识强化
口语交际教学领域涉及的法治教育元素,同样对学生法治认识强化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学生在彼此之间交流、分享、探究有关“法治”的话题过程中,其法治认识、道德品质、思想认识等都会得到充分发展,更利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开展。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口语交际素材或议题,从不同层面来开展法治教育渗透。让学生结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场景、案例、素材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断改进自己不规范、不完善、不正确的一些行为表现,使法制教育渗透的针对性得到全面强化。例如,针对口语交际中有关“保护文物”的素材:有些地段的长城上,大量游客的融入,严重超越了长城的负荷,很多破坏现象也是触不惊心。比如垃圾废物遍地、乱写乱画屡禁不止、私设收费点、私自搭乘便梯攀登长城等。根据这一案例,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并将其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关联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看似简单的不文明行为,实际上已经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且保护文物,弘扬民族文化,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得认识转变,来提升法制教育渗透效能。
四、结论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所兼具的德育、智育、美育、情育功能,使得其在法制教育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面对蕴含于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法制类课文、活动、资源等驱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延展性、科学性也会得到切实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素质、能力培养更会得到切实实现。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时,应尽量以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且涵盖了法律元素的课文、素材、案例、资源等为引领,来落实法制教育。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构建出蕴含着法律韵味的育人生态,以切实强化对学生的法治素养塑造。让学生在近距离基础法律、深层次了解法律、全方位感受法律中获得认知蜕变,以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效能,来确保法制教育的延展性与实效性,来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生的认知需要满足。
参考文献:
[1]蔡达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贵州教育,2019,{4}(01):39-40.
[2]陈艳平.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中华少年,2017,{4}(26):17-18.
[3]叶霖娜.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分析[J].情感读本,2017,{4}(23):101.
[4]龚劲松.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6,{4}(1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