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霞
天水市秦州区东团庄幼儿园 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是生活化课程的本质,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就是幼儿生活化教育最好的教材。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生活中真实的事件,指导家长做好幼儿的家庭教育,以及在入园后带领孩子回顾在家的经历,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生活化课程;实践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环境变化必然会给幼儿习惯、认知和情绪等方面带来变化。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人生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幼儿家庭的生活与幼儿园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幼儿心理健康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目前,关于幼儿课程生活化教育的研究都集中在幼儿园方面,对家庭教育中是否也能融入生活化课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挖掘家庭资源开展幼儿生活化课程活动,能让幼儿享有开放温馨的教育环境,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氛围,积累丰富适用的生活经验,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导向,是对幼儿园教育的有力支持,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保证[1]。而大多数家庭都忽略了或没有利用好家庭教育这个环境,仅仅是为了让幼儿待在家里听话,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对幼儿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笔者分析了幼儿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幼儿生活化教育课程的设计及实施对策,以期为幼儿的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一、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幼儿过度控制
“小孩要听大人的话”似乎是我们长久以来都秉持的一种教育方式,“听话”也一度成为了检验一个孩子是否懂事的标准。“听话”,就是让孩子完全按照大人的思维行事,这其实是最直接的控制。过度控制,是在扼杀孩子的个性。据心理学家分析: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那些小时候懂事的孩子,尽管他们可能上了名校,得了高分,却仍然不知道未来要往哪里走,不清楚活着的意义。他们虽然完全满足了父母的期待,却丢失了真正的自己。控制型父母培养的孩子,要么会变得特别懦弱,丧失自我;要么会变得特别具有控制欲,无论是什么都想控制。
2 对幼儿极度放任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三定终身。”今天对孩子的放纵,就可能成为孩子明天的伤害。放任型的孩子长大后,会嫉妒缺乏团队归属感,且具有过度依赖性,很可能从一些负面的行为中寻找归属感。父母,不仅仅要给予孩子爱,也要成为孩子的人生榜样,指路明灯。爱不该是对孩子的束缚,也不该是对孩子的放任。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父母只会越来越焦虑,与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二、幼儿生活化教育的对策
1 指导家长做好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园课程的首要任务,而这个首要任务的完成需要以生活为载体[2]。要求家长和孩子要高度重视生活卫生习惯,讲卫生、勤洗手、不挖鼻,不吃手,天天干净身体好。家长要及时跟进行为,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带动和引领孩子。
2 制定科学的生活作息安排
孩子是生活的主人,自己的主体,所以,家长一定要征求和听从孩子关于作息安排的一些需求,与孩子一起制定科学的生活作息安排。努力让睡眠、餐点、游戏、运动、学习、劳动等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当然家长要以身作则,早睡早起、按时进餐、合理饮食,保持家庭的正常生活规律。只有家庭生活规律了,孩子的生活作息才可能规律。
3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游戏活动
生活中的幼儿总会处于游戏状态,游戏占据了幼儿绝大部分的生活时间。游戏是孩子的天然需要,是幼儿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方式[2]。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当的事儿,儿童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也应当经常做游戏……儿童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3]。可见,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生活,游戏不仅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应该是整个童年的基本活动。孩子的游戏很简单,他们是游戏的能手甚至高手,不用担心离开幼儿园的玩具、教具、材料,离开网络孩子就不会游戏,相反,就是简单的生活物件,比如一个瓶子,一个吸管,一块手绢,甚至是一张图片、一本书都足以让他们玩得开心,并在玩乐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意义,尊重儿童游戏的天性和需要,尽量保障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尽量和孩子共同游戏,享受想象、虚构、挑战、创造、变化、合作等的乐趣。
4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
除了前面说的运动、游戏外,每天应该有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静心阅读,这是孩子和家长健康生活、丰富经验、涵养心情、发展能力所不可或缺的。共同参与阅读活动,不是让他们背古诗、写汉字,更不是一字一句地把故事背下来,而是要支持他们以绘本为载体、以绘本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活动。阅读中家长要多引导和鼓励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解读理解并大胆表达;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感受和欣赏孩子不同于成人解读的独特想法,努力让阅读成为享受,成为习惯。
5 引导家长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系统解释周围发生的重大事件
生活带给我们和孩子的除了切身的感受外,还有大量丰富的信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社会上发生事情也有很多想要了解、想要探究的欲望。不能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外面很危险“,或一味地禁止出去,而是尝试引导家长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系统解释周围发生的事件,了解相关的事件发生的相关知识,让孩子参与进来,建立对正确认识,并从中收获成长。
6 基于儿童视角,从“身心健康、科学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需要,预设生活化课程
生活化课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源头: 来自儿童,来自教师的选择,来自教师和儿童的讨论与协商[4]。但不管课程的生成来源为何处,最初的课程计划只是作为一种课程内容选择的可能性,是一个起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一计划应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要不断地根据儿童的反应以及教师的价值观和经验的判断作出课程计划的调整。关注幼儿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保持稳定的情绪,不紧张,不过度焦虑。也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如保证喝水量,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与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关注幼儿科学学习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讨论与互动中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多样化地表征对病毒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引发孩子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野生动物及“微生物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增长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从而懂得敬畏自然,关爱生命。关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洪秀.挖掘社区资源 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21.
[2]倪霞.回归幼儿生活,构建美好教育——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新园文化建设初探[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12):26-27.
[3]杨芬.生活化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方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98-99.
[4]陈琴. 试谈生活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以中班“蛋”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例[J]. 幼儿教育研究,2019,(3):47-49.
[5]洪认市. 幼儿园自然生态活动区在生活化课程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9):107-109.
作者简介:杨丽霞,天水市秦州区东团庄幼儿园,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