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辉龙
福建省晋江市紫帽中学 福建晋江 362213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打破学生长期思维固化的现状,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本文主要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分析。
引言: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学会辩证的思考,也就是从逆向思维角度去解决学习数学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与传统的正向思维相反,逆向思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对立面推论出知识的变化规律,进而挖掘新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为此,数学教师要积极探寻能够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注重提升逆向思维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数学概念,激发逆向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是相对抽象复杂的,因此学生在理解时会有一些难度,但如果强制性要求学生机械记忆,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为了能够保障学生更加准确,全面的理解数学概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全面剖析,从正逆两个方向去理解数学概念,确保学生能够良好的应用。
比如,在讲解相交线的内容时,可以由相交线引出,对顶角,邻补角,互余,互补垂直等一系列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站在逆向角度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完全没有交点,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由此来引发平行线的定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比进行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加牢固,同时,学生也逐步体验了利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逆向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数学问题,带领学生站在逆向思维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
比如,通常情况下,学生都是运用正向思维去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但是当正向思维无法确定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站在逆向思维的角度,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对结果进行验证,确定解题思路和答案的准确性,这样也能够发散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敏捷程度。假设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问题时,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小云的妈妈去市场上卖鸡蛋,已知他第一次售出的鸡蛋数量是全部鸡蛋一半的一半;第二次售卖的数量是上次所剩鸡蛋一半的一半;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一共售出了四次,鸡蛋恰好会全部卖完,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小明的妈妈原本有多少个鸡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站在印象思维的角度,探究这道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和验证,来检验正向思维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技巧,同时还形成了从不同角度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自身数学解题技能的掌握与提升。
三、利用数学公式,培养逆向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学生们都会习惯正向使用一些数学公式,这样就会导致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数学公式一旦稍有变形,学生们就会认不得,在解题时也会没有解题的思路,感到十分的茫然。面对这种现象,更加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列举和锻炼一些能够逆向应用数学公式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灵活地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
比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在实际的数学问题当中,应用的十分广泛,学生不应当只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正向用法,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从逆向去认识完全平方公式,促进学生对于这个公式的理解和变换应用。比如,有道题:“已知a2+b2-2a-4b+5=0求1/2(a-1)2-ab的值。”学生们在刚接触到这道题时,一定有意识,要先进行化简,但是这个式子可以联系哪个公式,学生们却比较困惑,字母中有平方因此可能与完全平方公式有关,这是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让这个式子经过一些变形,化简成完全平方公式的样子,通过交流与讨论,有的学生能够得到(a-1)2+(b-2)2=0,这样便可以解出a-1=0,b-2=0,最后求得a=1,b=2,然后再带入原式当中求解值得到-2。很显然,这是一道典型的逆向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的问题,能够锻炼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应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设置课后习题,强化逆向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漫长、坚持的过程,因此这也意味着仅凭课堂短暂几十分钟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很难完全的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因此十分有必要通过布置课后练习,实现数学知识从课内教学向课外自主学习的延伸。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能够得到高效,综合的利用,从而实现巩固课内知识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广泛的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目,从而促进学生逆向思维意识和模式的形成。
比如,在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这个论点时,为了带领学生验证这个结果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先带学生做假设:“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出现了AB两个交点,”然后再结合“经过点A和点B的直线只有一条”这个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就可以很轻松的推翻一开始的假设了,否则图中就会出现两条直线,这很显然也不符合相关的数学定义,因此可以准确判定假设不成立。通过这种形式的演示,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多个命题,让学生按照这种方式解答:先设定一个结果,然后根据这个结果进行逆向推理,然后再一步步的推翻以前的设定,这样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通过巩固练习,学生也可以初步应用逆向思维,通过解答相关习题来促进自身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层次化的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有针对性的完成课后作业,这样能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教师要侧重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逆向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的优势和价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沈志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17,(12):35-36.
[2] 刘善训.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2):132-133.
[3] 刘奎元.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经验交流,2017,(09):65-66.
[4] 林建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教论坛,2016,(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