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通江学校 618000
摘要:进行练习题讲解的过程好像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在课堂上是很难进行的一个环节。根据传统的练习题讲解方式给学生来讲解的话,那么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一定会有所下降。传统的习题讲解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这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习题解说模式,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问题教育效率。本文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探索初中物理课堂习题课讲解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念;初中物理;习题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习题讲解或者是习题解答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思考方式去深入探讨题目的实质,获得相对应的知识点,加深记忆。习题讲解课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理论思考、培养严密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中学重要的复习阶段,习题课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成绩提高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就是老师在台上讲解,而学生在台下不耐烦地听解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变了练习题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后讲解习题的单一模式,采取多种方法给学生进行试验讲解。最终发现“深度学习”的习题讲解方式很适合目前物理习题讲解。
一、学会变通,拓展思维
初中的物理学并不难学。但是初中很多学生都觉得物理很难,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物理难学这个话题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改变对这种话题讨论的状况。可以让学生之间多加交流,可以让学生交换自己解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思想可以发散,就能够脱离原有的思维方式[1]。
二、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 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 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我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学会编题,发散思维
解决问题要记住学生从出题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与传统只会做题目不同,编题给学生给予了更多的空间,不限制问题的类型更给学生创作机会。例如,现在的电动车基本都是采取电力能源,是能源消耗少的优秀表现,需要充电才行行驶,我们可以提供学生可以参考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编写题目的过程来。可以提供的数据有电动车一共有100个电池、各电池的使用容量Q等等。使用效率 η、牵引力F,让学生根据这个设计问题,并且自己做出相应的解答。其中可以分小组进行题目的编写。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课堂讨论以及团队小组的解答,就电动车这个例子来讲可以让学生计算电动车在几小时内能够行驶的公里数以及到达目标地点所耗电能为多少。在编写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彻底、全面、立体的理解。学生的思考从局限性变成开放性,对学生问题思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编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教学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学校上午8点5分上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那么老师8点从家出发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接着让学生思考想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的习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五、借助实验道具,抓住学生眼球
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我们在解答练习题时,不妨碍展示真实的物理模型,向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感觉和体验,对于小灯泡L的分析。说明这个知识的时候,设置了很多理论分析。教师带学生们去实验室进行实验。可以进行短路实验,让灯泡断路,观察电器表现的变化和亮度的变化,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记住实验的现象,从而得到实验结论。
六、初高中衔接得当,顺利过度有保障
初中毕业的学生表示高中物理的难度很高。特别是高中生的物理知识量大,一时难以适应,这是正常的现象。初中的物理学主要是教学生的基本物理概念、简单的公式、常见的现象。高中生很多都十分害怕物理,为此,我们在中学的习题教育中可以适当地宣传和渗透高中物理思维,让学生体验物理内在规律。例如在讲解做出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次 的V - t 图像,判断两次拉力大小关系。我在讲解这题时,把高中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f = μFN 告诉学生,这个公式也有助于理解物块体重的堆叠模型中的摩擦关系,再通过二力平衡进行解决。在初三的复习阶段,让学生的物理思考方式接近高中生,可以进行相应地衔接高中的学习[4]。
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解答物理问题,主体性得到了很好地表达,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引路两个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彻,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在学过二力平衡后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一定重的物体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这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忽略了“匀速”这一前提。找到症结后,我提问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七、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的物理教育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物理习题的讲解,这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关键机会。当今学生学习的机会和接触到的知识体系和方式也十分多,对教师授课的方式要求也更为挑剔,对教师的教授课堂更关注,教师为了能够适应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深度挖掘,多维发散学生的思维,这不单单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锻炼学生个人的思考能力,并且同时也考虑到初高中的物理知识和教学方式衔接,帮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丽娟.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J]. 中学物理, 2020(8):9-10.
[2]马山.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9,037(010):37-40.
[3]周梁琴."深度学习"视域下课堂参与度提升路径研究[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9,037(0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