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小学中高年级班级管理中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冯杰英
[导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激励理论作为教学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指导理论,逐渐受到了教学管理者的认可与采用,并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教学管理优势,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冯杰英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中心小学  526333
        摘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激励理论作为教学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指导理论,逐渐受到了教学管理者的认可与采用,并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教学管理优势,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中高年级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激励理论的教育管理价值,并将激励理论逐步的融入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因材施教的实现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班级管理;激励理论;融合策略
        一、引言
        班级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而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以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而激励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在激发学生自信心、优化班级管理效率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在激励理论的运用中,积极的建立激励机制,通过适时适当激励手段的实施来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内在潜能的挖掘,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机制的优化与完善
        激励理论是教学管理领域中一项新型的理论形式,同时也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小学中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激励理论的运用,教师实现了以往刚性化管理模式的突破,而通过表扬、激励等柔性化管理手段的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班级内民主、和谐管理氛围的营造以及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机制的优化与完善。
        2.有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的增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自主管理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凸显,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民主化管理也成为了班级管理的重要工作方式。因此,在小学中年级的班级管理中,教师通过激励理论的运用,不仅应对班级秩序进行更加良好的维护,同时更应通过激励来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管理、民主管理的现代管理观念,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激励理论在小学中高年级班级管理工作中融合策略
        1.教师应积极的进行激励理论的学习与贯彻
        在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激励理论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对激励理论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两者的融合效果。教师只有对激励理论的知识、内涵以及实施方式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加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首先就应积极的进行激励理论的学习,使其在对其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激励机制的管理意识,有助于激励理论与班级管理工作的融合。其次,教师还应积极的参与班主任队伍的培训活动,尤其是关于激励机制的专业培训,这样教师就可以与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班主任教师进行激励策略实施经验的传授,在逐步提升自身激励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了激励理论与班级管理工作的融合。
        2.积极的进行激励理论融合方式的优化与拓展
        激励理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具有着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到了激励,同时也为激励理论与班级管理工作的融合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途径与形式。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积极的进行激励理论融合方式的创新与拓展,以此增强两者的融合效果。如,教师可以利用班干部职务的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职务激励法的实施,通过赋予学生一定的班级管理职责,来引导其积极的制约自身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中,在更为广阔自我能力展示舞台上,获得自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另外,教师还应灵活的进行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等多种激励形式的实施,以此实现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融合。
        3.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对学生的激励效果
        激励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机制,其实施、落实的方式通常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来实现的。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就应积极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互动。这样教师就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进行了学生内心需求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激励,使学生在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激励中,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了班级管理工作中激励策略实施效果的优化与增强,更好的促进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今后更为良好的个人发展。
        四、结语
        总之,激励理论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管理理论,在现阶段的小学中高年级管理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教育管理功能。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管理时,应积极的进行激励理论的学习与贯彻,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在对激励方式进行优化、完善的过程中,实现激励理论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以此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与质量,实现学生更为全面、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智鸿.激励理论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的融合[J].智力,2020(10):161-162.
[2]阮晓娟.激励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读写算,2019(21):53.
[3]王玖焕. 激励理论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4]赵佳. 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