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洁
合肥市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230031
摘要:初中历史学习,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涵盖面广,学生不得其法。笔者仅从学生要阅读哪些内容和如何阅读来阐述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关键词: 初中生 历史教材 阅读 能力
引言:不少初中生对学习历史,感到苦不堪言,时间、事件和人物太多,使得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技能是阅读教材,老师也要在教学中多做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材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依托的是初中生对历史的特点掌握,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学习的方法,教师须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初中生此类技能。初中生初次接触历史,阅读教材时,要么是盯着插图不放,要么是只管正文,忽略了其他材料,往往顾此失彼,那么该如何阅读教材呢?
一、阅读哪些内容
1.阅读封面
教材内容是学生用以学习最重要的材料,初中生看到历史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封面,通常教材封面选取的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如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封面是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车。这幅图片给人一种恢弘壮阔之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促使学生翻开教材去探究里面的内容,也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阅读目录
目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历史教材编排以时间为顺序,每个章节的内容首先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反映历史事件的同时,要理解事件的逻辑性。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阅读目录,可以知道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发展历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时间、框架、结构上有个整体感觉,避免一叶障目,并且引导学生横向对比,做到融会贯通。
3.阅读导言
章节导言其实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用问题引入课文内容,以问引课,以例点题。部分导言揭示了事件的背景,点出内容背后历史逻辑关系,让学生形成历史的时空感,理解历史事件前后关联的特点。
4.阅读正文
正文包含本课的重点、难点、主体内容。每节课内容都包含相应的子目,课题和子目之间关系密切,阅读子目便于学生对本节课形成整体轮廓。正文的阅读,要强调学生理解历史结论性语言,通过对结论性语言的解读,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挖掘出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中“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这个条件包括: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准备了社会基础;春秋战国,诸侯争雄称霸,战乱不休,人民渴望统一;秦国通过什么变法才成为七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如果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能够把教材结论性语言隐含的有效信息读出来,那么对秦统一全国背景的理解就能进一步加深。
5.阅读小字
小字部分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分析,帮助拓展历史思维。虽然作为考试内容的不多,但可加深学生的理解。综合关联历史上下线索,有的注释,额外介绍了一些学派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阅读插图
插图部分是初中生最感兴趣的,它们会使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化。它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进历史的学习氛围之中。插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审美意识和强化道德修养。
如“三国政权分布图”,可以让学生感受其疆域范围以及政权的夹缝生存等,引导学生思考政权所处的状态以及对其发展战略的影响。这些年历史考试中,插图的考查越来越多,从材料题到选择题都出现了插图,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书中插图的教学要加重,插图还体现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审美意识和强化道德修养。
二.如何读历史教材
1.应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包括齐读,精读和速读等。如“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的口号,就可以让学生齐读,烘托气氛。而五四运动的意义则要精读,仔细读懂每一个字,还要解读文字隐含的意思。至于过程可以速读。多种方法运用,可以提高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读思结合。阅读历史教材时要学会做批注、多圈重点、难点,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加深记忆。另外还要做读书笔记,善于思考。教材内容多是以结论性语言呈现。笔记可以记下自己疑问、感受、和其他历史知识的关联性等。如思考“闭关锁国”是不是“完全隔绝”、 “平均地权”就是“平分土地”吗?“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关系,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根据笔记把书读“厚”。
3.抓主干知识。阅读教材,先找主干、关键词和句子。宏观把握线索式阅读。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线索,就能很快串联起历史知识,构建思维导图。方便记忆,利于完整性。
4.带问题阅读。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比如学习“鸦片战争”的内容时,提出问题“中英远隔重洋,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发生战争?”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探索,带着疑问去阅读,更有深度,更容易找到内容的重难点,也助于记忆加深,提高读书效率。
三、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
教师要不断的锻炼学生重视阅读、学会阅读、有效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历史语言答题,遇到问题,首先到书中找答案。
1.方法指导。教师要知道,全程紧密教学是不可取的,要留时间给孩子们阅读和研讨,同时教授一些阅读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编排一些顺口溜等,帮助学生记忆,给其兴趣和信心。
2.改变心态。教师备课时,就要改变心态,立足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及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其中,教师侧面帮助及指导,让教材更加生动。
3.立足课本。教师要学会在书中向外发散扩展,可以就教材中的知识点,向外发散试题类型,让学生学根据书本知识点设计基础考题,这样考试时,学生就会立足书本知识,准确答题,反过来学生也会更注重教材阅读。
4.提供课外阅读资料。初中生要想提高历史阅读能力,首先把课本作为重点材料,还要阅读一些课外材料作为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适宜的读物。还可定期举行读书会、手抄报、读书笔记展览。让学生感受历史阅读的乐趣和魅力。
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部分初中生掌握了基本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数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自主批画,以往那种不读书、不批注、不思考的现象得到改观。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教师和学生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赵恩平. 中学历史教材阅读能力培养初探[J].学问·科教探索,第24卷16期
[2]林强. 浅谈中学历史阅读教学 [J].宁德师专学报,2008(3)
[3]游志达.阅读历史教材应注重“三读懂”[J].教学探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