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华 罗平 黄玉姗 管海东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
[摘 要]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21世纪初不同时期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常见的天气系统》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图像系统做了比较,试图从变化中为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善用教材素材,补充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材;天气系统;课文系统;作业系统;图像系统
1 课标演变下教材内容的变化
地理课标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从课标中的对比分析教材编写的依据,可以发现教材编写变化的规律。
.png)
表1 两个版本课标要求对比
2 地理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2.1课文系统的变化
地理教材内容呈现最核心部分就是课文。有关学者将课文系统分为概念文字表述、教学辅助材料两部分,以下从这两方面探讨课文系统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版对“锋面”的概念进行表述时是在《大气的降水》,还没有学习“气团”的概念,因此表述成“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此后的版本都出现了气团的表述。新版的地理教材文字表述概念时,还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20世纪末版的表述比较简单,到21世纪初2004年版时对“锋面”的表述从“移动过程“倾斜”等词看出更加形象,也凸显了锋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课文中除了正文和作业之外的辅助性文字资料都是教学辅助材料,四版教材的教学辅助材料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形式上看,差异还是比较大的。20世纪90年代版教材中只有课文、问题与练习两部分,没有设计教学辅助材料。20世纪末版教材中有“阅读材料”,在每一章的后面还设有“自学园地”,虽然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没有,但是其他章节是有“阅读材料”的。21世纪初2004年版教材中有“阅读”和“案例”栏目,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中还举台风和寒潮两个案例。2019年版的教材在每章节前面还增加了导入材料,《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导入材料是2016年的台风“莫兰蒂”的材料。“阅读”、“案例”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拓展知识面,导入材料则激起学生的探知欲。
2.2图片系统的变化
90年代地理教材的地理图片在数量上比较少,只有4幅图而已,而且还是黑白的。20世纪末版《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图片就有6幅图,而21世纪初2004年版有10幅图,2019年版有8幅图和1个图表。从中可以看出数量比较多,图片变成了彩色的了。彩色图像比黑白图像中的内容和信息更容易被察觉和理解。彩色图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黑白图像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相反,彩色图片,会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3作业系统的变化
90年代的地理教材只是在每一节的后面有“问题与习题”这个栏目,题量较少,大多是纯文字描述问题,只是当主体内容陈述结束后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回顾课程内容。这里只是重点强调知识内容的陈述。20世纪末的地理教材在每一节的后新设有“活动”,“活动”开始出现图文结合。21世纪初2004年的地理教材设有“活动”、“读图思考”、和“问题研究”,这些不是在每一节末尾才出现,而是贯穿在课文当中,以便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知识。从这一系列的变化中看出,作业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不同时期的地理教材不只强调知识内容的陈述,而变得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运用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版作业要求较高,还涉及简单计算,而20世纪末版和21世纪初2004年版关于“锋与天气”的作业问题总的来看难度不太,有提示,只需要简单说出。20世纪末版的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读图)这种活动的设计就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读图思考、知识运用的能力等,又能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的心理素质。21世纪初2004年版的作业问题存在梯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层次达到了知道、领会、分析层次的教育目标,2019年版新教材活动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描述过程,主要是2017年版课标提高了学业要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3 教材变化下的教学启示
3.1善用教材素材,培养综合思维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活动任务本身,而是要从中学会相关的思维方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练习律,认为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因此,学生在完成一项活动之后教师应当设置相关的问题进行迁移,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巩固与提升。比如,教材中“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并推测天气”除了要求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还可以给这个材料加上气旋的移动速度,乙锋什么时候影响北京。这样巩固相关知识,又能让学生更好理解天气系统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而促进综合思维的提升。
3.4 适当补充实践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2019年教材《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节中没有关于实践类型的活动,也没有实验,实践类型单一。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适当的补充相关的实验操作活动,锻炼学生多样的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天气系统教学时,可以设计制作不同锋的模型,以真实的感知探究不同类型的锋的差异。还可以借助导入材料2016年的台风“莫兰蒂”的材料,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通过通过设计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吴超峰,张胜前.二十年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变化及启示——以人教版《陆地与海洋》一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