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白优优
[导读]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白优优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638017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对此,本文也将以高中生的成长为切入点,立足于地理课堂的设计,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出发分析,在思维导图引导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并探讨实践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能力培养;思维导图应用;基本原则;实践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地理作为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与逻辑思维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生来讲,要尤为强调思维导图应用的重要价值。
        一、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首先,教师要坚持基础性的原则,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训练,都要保证思维导图的设计,能够与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从基础出发,让学生构建完整的框架和体系。只有在设计和目标相统一的前提下,学生才可以掌握不同类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
        其次,教师应当坚持发散性的原则,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设计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提炼教材上的精华内容,保证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材上列举的问题,尝试性展开分析,进而总结出地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凸显出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征,让学生可以创造性的理解问题的答案。
        另外,教师要坚持主体性的原则,要以特定的问题为前导驱动,要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深入,理解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懂得把零碎的知识点结合到一起解答问题,构建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而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本身就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有目的的去解决问题。再加上,高中生本身就是思维意识独立发展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自主意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提高自身的认知深度。
        最后,教师必须要遵循层次性的原则。综合思维的开发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还要激励学生锻炼自身的地理技能,掌握更为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体来讲,高中生的综合思维主要体现在5个层面,包括态度,知识,方法,能力,品质。地理综合思维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感知,认识分析,评价等多种层次的活动,具有由浅入深的基本特点,所以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先让学生分析一般的要素,再逐渐过渡到特殊的要素。
        二、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方法

        (一)创设趣味问题情境
        一般情况下,思维导图主要运用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感,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语言和活动等途径,激发出学生的认知矛盾,让学生可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与非洲有关的人文知识时,此时学生已经对非洲的气候和地形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先询问学生对非洲的印象,让学生阐述对非洲的见解,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非洲的黑人,非洲的沙漠和非洲的贫困经济,当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询问:你们为什么会对非洲有如此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到以往的知识,并从中提炼出新的内容和规律。由此,教师就可以继续设计:为什么非洲会存在你们所说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你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非洲面临的这些问题?让学生把非洲的人口,非洲的环境和非洲的贫困充分联系到一起,用地理的眼光去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特征。当学生尝试寻找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动带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可以是政府,可以是环保专家,可以是民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1]。
        (二)展开多元训练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制作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去梳理知识点,懂得分析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中心问题,并实现地理事物和知识点的延伸,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整理论点,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等级,让学生带着一定的倾向性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绘制成果,并鼓励他们与班里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2]。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让不同的学生各司其职,充分交流意见和观点,而不同想法的碰撞,也可以促进理念的进一步提炼和升级,小组成员会在磨合中提高自身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在具体的任务引导下利用所学知识学习,教师也可以据此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程度。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制作结果,展开综合性的评价和判断,让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在制作中存在的不足,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个性化成长。
        (三)展示地理知识
        地理事物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同时也牵涉到人文环境,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综合性的生存环境,而要素是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单元,不同的要素存在密切的联系,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展示出要素之间的衔接,发挥自身的可视化特征,引导学生从中心问题入手,实现想象力的延伸和拓展。对此,教师应当利用思维导图去展示地理知识,让学生充分把握环境之间的交叉渗透关系。例如,在学习与季风水田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和地形,土壤和水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里,学生需要通过思维导图去理清地理要素的发展脉络和层次,抓住主要要素,分析主要问题[3]。例如,在学习西北荒漠化的时候,由于荒漠的形成牵涉到自然和人文因素,但学生依旧要按照思维导图的指引,了解自然要素给荒漠化形成带来的影响,比如地形阻挡了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以至于西北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蒸发加强,空气湿度减弱,由此降水减少,循环往复。又或者,在学习与东南亚人口分布有关知识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分析东南亚的空间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的应有之策,也是改善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习惯的培养,地理要素的展示和推理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樊伟.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20).
        [2] 莫焕群. 高中地理基于思维导图的"综合思维"培养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16):P.104-104.
        [3] 龚淑芬.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2):4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