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颖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张家港高级中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高中学生的幸福感,学校管理是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因素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究二者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幸福感与学校管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对学校管理提出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改造措施,旨在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和共同进步。
关键词:学校管理 学生幸福感 社会劳动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被提及和追问。作为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幸福感更值得关注。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他们的情感逐渐丰富,内心世界微妙细腻,令人难以捉摸。迫于学习压力大,社会期望值高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产生叛逆、弃学,愤世等情绪波动,甚而做出些“惊人之举”。高中生每天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校园环境与学生的幸福感密切相关。本文仅从学校管理这一个侧面来探讨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辨证唯物主义视角去思辨学校管理与高中生的幸福感,无疑能够加深对学生幸福感与学校管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改造学校管理,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和共同进步。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二者关系
(一)外在的辩证性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从哲学上讲,学校管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属于物质范畴。而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无论从心理学还是哲学角度看,学生幸福感都是个体对自己生活幸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属于意识范畴。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学校管理决定学生的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离不开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越科学、越民主决定学生的幸福感越高,反之则越低。学生幸福感不仅体现学校的管理,而且对学校管理具有反作用:学生幸福感越强则越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管理;学生幸福感越低,学校管理越难以进行。二者要么相互促进,要么恶性循环。学校管理决定学生的幸福感,学生幸福感反作用于学校管理,二者具有辩证性。
(二)内在的矛盾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并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和过程本身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探讨学校管理和学生幸福感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如实地承认矛盾,正确地分析矛盾,从而恰当地解决矛盾,以推动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学校管理和学生幸福感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矛盾双方,二者相互联结又相互对立。一方面,学校管理和学生幸福感相互依存。学校管理的客体是学生,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幸福感,只有学生具有很强的幸福感,学校管理及现有的相关制度、手段才能得以继续存在,否则将被改革。学生的幸福感是衡量学校管理民主与否的标准之一。同样,学生的幸福感也离不开学校管理,只有学校管理者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文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温暖校园,这样的和谐环境才能带给学生幸福感。著名教育学家乌什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勿需置疑的”。[ 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3年版,第213页]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和学生幸福感相互对立。学校管理者会有这样的观念:学校的管理若让学生感到幸福,这样的管理必然是不成功的。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而学习必须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了寂寞,吃得了苦才能学有所成。面临着残酷的高考选拔,学校管理必须以严代松,以紧代懈,让学生有紧迫感、压力感才能金榜题名。同样,学生也片面地认为如果没有学校管理,没有各项限制他们种种自由的校纪校规,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定会大大增强。二者的相互排斥普遍存在于现实的众多高中学校中。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事。在教学管理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的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党团员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让学生置身于管理的氛围中,感觉到自己的尊严,总之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学生主体。马克思曾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94页。]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6页。]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科学地阐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积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从马克思到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管理的天平不能只偏向智育,而应该同时注重人的德育、体育、心理等健康向上发展。学校管理只有做到应人才成长的需要,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提高人才的质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幸福感,实现学校管理和学生幸福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2.袁章奎,何凤英.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教育建议[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
3.徐文琴.论“生本教育”视野下的学生幸福[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
4.李新鸿.论人的发展规律[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5:
5.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科网,2001:
6.石亚军.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J].搜狐教育网,2005
作者简介:邹颖芳,女,1986年生,江苏盐城人,张家港高级中学政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