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 杨雪城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中司马光情急中救人是问题情境,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问题的解决。故事启示我们:救人是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人会被淹死,石头可以把缸砸破是知识,要砸在合适的位置水才能迅速流出来是技能,另外,司马光还需要具备机智、沉着、冷静、果断的心理品质,而这种品质就是当下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1]
核心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是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2]。 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被凝练成: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但现实中的儿童美术教育,重技法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单一轻综合的教育现象仍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弊端和阻力,知识、技能与学生生活、成长、发展的关系,和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通过美术知识、技能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呢?尹少淳教授在《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未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常态是主题单元式的,因为对复杂的问题而言,仅一节课是难以应付的,由若干节课构成的单元课程,则能包容深度的问题。”在设计社团活动中,我校尝试以主题单元式的形式循序递进,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深度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拟重点围绕基于本土驿道文化的美术社团教研、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等方面,介绍笔者在主题单元式美术社团活动的点滴探究。
一、根本目标为驱动
在我校的课题《基于“驿道”文化的融通教育特色课程》的引领下,主题单元式美术社团活动在设计之初,我们美术教研组通过研讨确立了主题单元社团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乡土驿文化艺术资源相关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在增长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观察认识理解色彩、空间、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进行造型活动,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2.通过对“驿道”文化作品的观察、欣赏、创作、体验、感悟,发展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对驿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能力,感受美术造型色彩与驿文化元素相结合的美,能够创作乡土驿文化美术作品。3.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勇于创新和表现,并以此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持久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主题单元式学习内容为基础
各社团辅导教师围绕各自的社团活动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将社团内容进行串联整合,注重资源共享,强调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大胆尝试多种表现形式,深度学习驿文化相关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和美术综合素养紧密联系,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学习内容。
这不仅增强弥补教师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更给了学生活动无限的空间可能,使学习不拘泥于每个社团固有的材料和形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差异、兴趣使然的选择创作媒材,如:线描社团可以选择水粉颜料创作点线面,素描社团可以使用彩铅绘制作品等等,这样隔三差五地运用媒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每次的活动中,学生敢于大胆表现,常常与自己的心情联系在一起,赋予了作品一定的内涵。在《驿马》主题系列活动中,儿童画社团用线描的形式绘画驿马的形象,线描画社团则用画布丙烯加沥线膏表现驿马形象,而布艺社团用的是剪裁碎布表现驿马形象,水粉画社团则用喷画形式在布书包上表现,虽然各社团表现形式不同,所用材料不同,但作品都融入了学生的无限激情和个性色彩,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在这种自主选择学习形式的空间里,融入的是对艺术作品深深的热爱,感受的是美术文化的熏陶。
三、读图意识为亮点
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读图意识和读图能力。使学生在读图时,不仅要对图像进行识别,更要有对图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关注,以及图像所要表达的精神的解读。图片并不是单纯的展示,而是要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观察力,让他们能够观察被其他人忽视的事物,并特别关注艺术与文化的历史,因此,
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时,不只是对色彩、构成要素的解读,更是深入图像的时代背景,揣摩设计者的思想意图,以及所涉及到对自然和人类文化的借鉴。如在欣赏本土民间工艺虎头鞋时,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感受虎头鞋的色彩美,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用色特点,更要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造型始终遵循着驱灾辟邪、保护生命和祈福求安的创作路线,蕴涵了传统民间文化的吉祥寓意,它往往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理想和愿望的圆满,而虎头鞋正是老人对后辈的无尽的疼爱和祝福。学生理解了这些,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感,对中华文明的崇敬感和对祖国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从而唤起学生在创作活动中按照自己内心审美需求和对事物的理解进行艺术表现,是一种心境的流露。
四、开放的展示平台为促进
(一)开放空间,深度欣赏
美术社团活动室为学生营造了更开放的艺术氛围和实践展示平台。教师为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了作品档案袋,每次作品完成、展示、评价、整理完成以后,放在自己心爱的档案袋中保存,以待学校开放社团活动时展示给更多的学生欣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美术社团。有的美术社团还设有美术作品展台,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以便让自己和同学更深度的欣赏,激发创意实践的想法和行动,促进学生审美表现和创意实践美术素养的形成。同时,美术活动室独特的作品设计、创新的构思想象,更是学生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启迪智慧的场所,学生每每来到美术活动室,日常紧张的学习压力不但得到缓解,还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二)实境展示,多元评价
每次社团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通过微信平台对学生的作品和学生创作的过程进行分期推送,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欣赏到社团学生的精彩场景和美丽瞬间,让家长和学生对喜欢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赞,定期评选出家长和学生心中的最美作品,美术组统计后,学校对评出的作品发放荣誉证书,对作品创作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另外,我们还利用各种契机展示学生的作品,如区级画展、校园艺术节活动(包括跳蚤市场、家校互动现场泼墨展示、艺术展演作品展出)等等。每次活动都是对社团学生的一种锻炼,一次总结和自我提升,大大激发了学生向美术的深度学习漫溯。
(三)反思调整,不断完善
经过了解发现,许多社团的学生在每次的微信平台评选,各类活动展示中,听到家长、老师和同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再欣赏同学的作品后,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修改,再修改,力求以最完美的作品呈现给大家欣赏。可见,每次的评选、展示活动都是对学生的一次锤炼,一次内在动力的激发,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调整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作品,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塑造了坚韧、进取的人生品格。
四、结语
综上探究可见,以主题单元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常态化,学生能够深度发现与探索,获得丰富的体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同时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契机,且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04):5-7.
[2]刘清峨.核心素养指向的“以用带学”美术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美术教育.2018.0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