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Achiev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ism”课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董涛
[导读] 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4:读写教程》的一篇课文为课例进行思辨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
        董涛
        济南大学    250022
        摘要: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4:读写教程》的一篇课文为课例进行思辨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课例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现实情况与《指南》要求差距甚远。在刘晓民(2013)看来,大学英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不善于思考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归纳能力不足,语言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根据笔者的教学体验,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策略。思辨能力培养恰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学生明白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仅仅是英语学习的初步目标,这仅仅具备了向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的条件。本文拟尝试精读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提升,同时强化思辨能力的教学设计。
一、思辨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能够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目前,思辨能力培养普遍成为英语教学的目标。思辨英语教学是在思辨能力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基于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规律的新认识,包括了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乃至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教学创新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孙有中 2019:825)
二、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模式构建
        本文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以《新视野大学英语4:读写教程:》第二单元Section A“Achiev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ism”为例探讨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根据课例研究的原则,本课例研究的方式大体如下:(1)明确讲授内容,初拟教案,修订教案;(2)第一轮讲授,学生反馈,反思,修订教案;(3)第二轮试讲,学生反馈,反思。由于笔者所在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对两轮讲授进行反思,取得实际效果,教学内容分别在两个英语水平相差不大的班级(教学一班和教学二班)实施。也就是说,我们先在教学一班进行试讲,总结反思后,在教学二班再次试讲。
        (一)第一轮试讲情况汇总
        在第一轮试讲前,一方面,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对妨碍理解课文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重点讲解。
        教学一班的试讲结束后,我们发现第一轮试讲有如下需要改进之处。一是重点不突出。在短短2个课时中,由于阻碍理解的词汇、语法太多,导致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消除语言点障碍上了,有效讲解课文观点时间不足。二是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由于课堂上知识点讲解时间比重过大,导致整堂课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三是学生的认知负荷增加,注意焦点未聚焦在课文观点上。词汇、语法障碍的扫除耗费了大量时间,使学生把全部精力从课文观点的找寻转变到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上了。
        问题就是提升教学的切入点。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再次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分清词汇语法知识学习、思辨能力培养的关系。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思辨能力培养体系中,坚持“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三是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扫除相对简单的词汇知识。
(二)第二轮教学
        第二轮教学在总结第一轮试讲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二班进行。
        1、热身活动
        (1)导入话题,介绍教学目标
        (2)归纳主流环境保护观点
        (3)引入本文作者观点及结构
        2、课文第一部分教学
   课文第一部分包括前五自然段。此部分通过教师介绍理解模式,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炼观点,学生通过教师设置阅读任务的方式,进行思辨能力培养。


          (1)任务驱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到问题:How do we segregate the best options and consolidate our varying interests into a single, sound policy?
         (2)引导输出
         教师设置两个问题:(a )What are environmental luxuries?和(b)what are environmental necessities?。以此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回答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即按照区分环境奢侈和环境必需为标准来制定环保政策。与此同时,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可以串联第三、四、五自然段的逻辑关系。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还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课文第二部分教学
          课文第二部分包括第6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这部分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环保观。教师先介绍这部分各自然段的逻辑关系,即驳斥当代环保观——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1)任务驱动
          a. 在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如earth worship、kindness这样的关键词激发学生对当代环保观本质的理解,然后,通过例子驳斥该环保观只注重自然善良的一面,忽略了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
          b. 在第七、十自然段中,教师设置的问题:a.Does the author agree on drilling in ANWR? And Why和b.Does the author agree on sacrifice of owls? And Why?通过问题和结合作者的环保观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答案,理解作者观点。
        (2)引导输出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关键词和问题的双重引导,使学生结合例子深入思考作者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课文第三部分教学
        这部分是课文的结束段落,与前三段遥相呼应,强调以区分环境必需品和环境奢侈品为标准的环保观。
        (1)输入驱动
        第11段教学再次围绕环境必需品和环境奢侈品的区分进行,教师明确指出,those environmental goods that are fundamental 就是第二段讲到的“环境必需品”,those that are not就是“环境奢侈品”。然后,以以上两个概念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12和13两段,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
        (2)引导输出
        本部分的教学,教师从关键词出发,仅仅抓住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析作者观点,到达提升思辨能力的目的,得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和启示
        总体上,此次课例研究的启示在于,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思辨能力提升课程。与此同时,思辨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综合考虑到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思辨能力培养的互相促进的,需要有机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此,学生一边夯实词汇语法,一边通过思辨活动促进能力提升,二者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刘晓民 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
孙有中 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6).
The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ritical Think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a text from 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4: Reading and Writing as a teaching case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ritical thinking.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pattern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作者简介:董涛(1978—),男,济南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本文是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研项目“思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YJZ202101)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