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青
新疆沙湾市第四中学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国文化的精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语文教材重新进行了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篇目更多了。文言文是先哲圣贤们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初中课本里所选的文章多文质兼美,为历代所传诵,近年来,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分值稳中有升。文言文学习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毕竟时代相隔久远,古代文学的许多词法、句法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加之文言文记载的许多历史知识、典章制度、写作背景等,现代中学生又不太熟悉,因此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能否拿上这个分数,关键在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是启蒙教育,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让学生“乐学”。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视阅读,读要得法,才能事半功倍。诵读应贯穿在文言文教学的始终,有效的诵读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和《卖油翁》时,可在教师范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多学、深学,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上教师不必句句串讲,只需做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悟性。 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
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联系语言环境,采用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方式,用现代语言说出文言文字句的含义,还有不懂的地方,由老师答疑点拨。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河中石兽》“阅十余岁”中的“阅”古今义就不同;《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中的“鲜美” 就是古今异义词;《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的“异” 是词类活用;《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中的“要” 是通假字;而《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中的“志” 就是一词多义。在教学中,碰到此类情况教导学生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就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其次作助词,既可以作结构助词“的”,也可无实在意义,不译;三是作动词,如《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的“之”就是“去、往”的意思。复习这些知识需综合讲授,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学好文言文的目的。
四、设计活动,培养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时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课本剧表演;学习《出师表》时举办“答记者问”活动;复习文言文时进行知识竞赛……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课堂小活动的举办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接受了知识,加大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辩能力。
五、拓展延伸,提高品味
如果把文言文教学的步骤说成是“诵——译——议——引”四个环节的话,那么第四个环节绝不可轻视。有了前面三个环节的学习,还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
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每课都有一得,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打下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