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小古文教学“三字经”,让古典文化润泽儿童心灵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周美艳
[导读] 小古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近有趣,在部编版小学教材中占重要一席。
        周美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摘要:小古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近有趣,在部编版小学教材中占重要一席。在小学阶段开展小古文教学,要念好教学策略三字经:趣为先,读为本,悟有度,写得法,传文化。
关键词:小古文;趣为先:读为本;悟有度;写得法;传文化

        小古文,拥有“小篇小幅,小家小作”的外表,“小清新,小好玩”的内容,内里还藏着“大情怀”。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到六年级就收录13篇小古文,题材宽泛,类型丰富,风格各异,可见小古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一、“小古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1.文本魅力
        小古文,篇幅短,内容浅,抑郁诵读理解,是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再到声律气韵都可称典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随着年段的升高,选文篇幅随之稍微加长,阅读难度也随之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力。
2.育人意蕴
        文言是中国古老的语言,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媒介,本身也是文化的遗产。在小学开展小古文学习,不仅让小学生了解古文语言的奥妙,也将中华国学精粹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扎根,有助于形成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现阶段小古文“教与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的问题
        1.难理解。因与现代文的语法、语音、语义、词语、句段等不同,造成理解的隔阂,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
        2.没方法。虽有注释,但由于缺乏经验、方法和生活阅历,导致理解“一知半解”,甚至“南辕北辙”。
        3.难背诵。生活中运用少,习惯使用现代汉语的孩子,读古文语感差,理解难,背诵也难。
        (二)教师“教”的问题
        1.缺底蕴。教师的底蕴决定小古文教学的高度和深度。教师对于古文知识的了解不足的、肤浅,导致深度学习无法开展。
        2.缺方式。一般教师都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读文字—解字词—翻句意—背古文”的教学流程,导致教学流程套路化。
        3.缺运用。教师一般不会引导学生将所学小古文运用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表达等生活实际中来,导致教学“只重感悟,轻视运用”。
        三、小古文教学策略“三字经”
        (一)趣为先
        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习的热情,是小古文教学的第一步。
        1.唱一唱。“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边拍节奏边唱,参差复沓,由诵到唱,余音袅袅,乐趣无穷。随着一声声吟、唱,小古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活泼好玩起来。
        2.猜一猜。猜测,会激发好奇心。教师摒弃逐字逐句地解析,而是通过设置悬念,将“猜一猜”置于教学中,就能充分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学习小古文的道路上欲罢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3.演一演。创设一下情境,将《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等改编成剧本来表演,前期需要分析心理,讨论动作,商量台词等,表演时才能形神兼备,传情表意。在此过程中明其意,悟其理,不仅语言得以浸润,而且高阶思维也得到极大提升。
        (二)读为本
        1.读出韵。小古文讲究炼字炼句的考究,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正确,是读出韵之基础。如《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的停顿,学生要先理解句意后才能明白节奏。而听读,模仿,能读出小古文的旋律、节奏、语调和文气;趣读,摇头晃脑读,变化节奏读,谱曲唱读,形式多样的读、吟、诵,能让学生体会古文独特的音韵美,给学习古文的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
        2.读出义。小古文的表达与现代汉语不同,会出现倒装、通假等,这就是学生学习时的障碍。例如《精卫填海》的内容比较浅显,但“女娃游于东海”这句将地点置于末尾,而日常用语则说“女娃在东海游泳”,将动词置于末尾。若采用师生对话形式朗读,教师分别提问“炎帝的女儿叫什么名字?”“她为什么会变成精卫鸟?”“她为什么要填海?”“她用什么填海?”,学生一一用文中语言对答,则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也能揣摩人物心理、动作,将小古文的意思说得生动形象又合情合理。
        3.读出蕴。

教材中的小古文承载了丰富的美学元素,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如修身之道、治学之理等。《精卫填海》表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铁杵磨针》赞美坚持不懈的可贵,《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歌颂智慧之美,《学弈》告诉人们专注刻苦的重要,《伯牙鼓琴》向人们诉说着“知音”这种友情是多么浪漫,《少年中国说》则让每一个孩子都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三)悟有度
        1.言义简。文白对读,是经常使用也很有实效的教学方式,读一读,比一比,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小古文言简意赅的特点。如学习《盘古开天地》,引用小古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与课文对应段落作比较,学生就会发现语言概括性高,富有节奏感。
        2.语言妙。文言文的语言向来是优雅的,精妙的,值得慢慢品味的。《声律启蒙》中“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让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看似简单的对子,实则诗韵浓郁,句句入画,意境齐聚,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铿锵,词藻华丽,妙不可言。
        3.形象活。学习小古文,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不失为一条阅读此类文章的有效路径。经典作品中,一个神态、动作,一句话语,一处心理,一个细节,皆塑造着典型人物形象。《杨氏之子》中个性的语言描写“儿应声答曰”,“应声”两个字就将思维敏捷、机智应对的杨氏之子形象精彩刻画;《负荆请罪》中“肉袒负荆”四个字就让人们感受廉颇的内心的诚心诚意,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四)写得法
        1.仿着写。揣摩表达密码,尝试模仿创作,是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杨氏之子》中孔君平用杨氏子的姓氏“杨”于杨氏子开起了玩笑,杨氏子也借孔君平的姓氏“孔”做文章,展现了他的聪慧。在课堂上,教师还可追问“如果来客是李君平、黄君平或是梅君平,杨氏子又会怎么说呢?”并让学生仿写,既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让老师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举多得。
        2.续着写。很多古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留白空间。如《猫捕鱼》是很搞笑的小古文,最后一句“全身皆湿”后,读者均会产生疑问:“小猫捕鱼没捕到,反倒落了一身水,它会善罢甘休吗?”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学着使用简洁的语言,不仅学到了语言的精髓,还感受到创作的无穷乐趣。
        3.改着写。鼓励创作,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苏教版教材中出现过“文包诗”的课文,如“黄鹤楼送别”“但愿人长久”等。教师亦可在引导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基础上,尝试创作此类文章,将小古文改写成白话文,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让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
        (五)传文化
        1.编教材。选文组合见匠心,开发“小古文”校本课程,编制“小古文”校本教材,低段主要选取短小而富有趣味的的小古文,阅读形式为“趣读”;中段则选取篇幅略长一些,情节丰富一下,写作方法更加多样的小古文,阅读形式为“赏读”;高段则可选取名家名篇,一主题一单元,在“赏读”基础上开展“小古文创作”,整套教材呈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每日晨诵、午读、夕会时间,徜徉于校园每个角落,皆能听到孩子们咿咿呀呀地朗读声、吟诵声,让经典文化伴随孩子们的每一天成长。
        2.创氛围。最是书香能致远,优雅的书香文化,温馨的校园环境,处处氤氲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墨韵厅一幅幅书法、篆刻、国画作品,传达出孩子们蕙质兰心的国韵;书香廊的一句句经典名言、一幅幅精美图片,传递着孩子们热爱经典、阅读经典的热情;知味楼里一项项非遗课程,展示着孩子们学习传统、传承非遗的足迹……“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随同小古文的学习一起生长发芽,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情怀、中国智慧会随之成长为学生的精神血肉。
        3.展风采。诠释文化有高招,艺术节、读书节、汉服节、入队礼、成长礼,每一个校园节日,都是一场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穿上传统服饰,伴着中国民乐,快板书《笠翁对韵》《三字经》《百家姓》随着清脆的童音沁人心田;穿上长衫褂子,相声《成语新说》、戏剧《五官争功》伴着笑声深入童心;唐诗宋词歌曲联唱,伴以当场挥毫泼墨,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积累、内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韵味在校园各个角落弥漫。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小古文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之门!让我们情牵经典文化,关注学生素养,在万紫千红的语文乐园里,引导着孩子们畅游在小古文世界里,趣学,赏读,感悟,创作,传承,不断浸润,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婧             《让小古文教学充满“文化味”》             湖南教育
[2]纪继兰 王华星  《始于情趣,诵读为本,关注表达》   王华星工作室公众号
[3]陈兰           《聚焦小古文,生长思维力》                   教学月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